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 高校毕业生死磕“编制”透视出什么?

高校毕业生死磕“编制”透视出什么?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新华网 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1-21 09:39:29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一封读者来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全国大讨论。2013年1月,哈尔滨7名研究生为获得“事业编制”而走上清扫保洁工作一线,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当今的中国大学生如此热衷“编制”透视出什么?

    死磕“编制”独木桥

    2013年初,全国不少省区市的首轮大学生招聘中,拥有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卫工、城管、讲解员等基层岗位均引来众多想栖身于此的“凤凰”。哈尔滨3000名大学生争相应聘“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作岗位,被不少舆论认为是“没出息”:一个“编制”就把职业理想收买了?

    其实,让大学生激烈竞争的不是环卫工作岗位,而是一份稳定的社会保障。“有的人死磕‘编制内’,连考好几年,原因有很多。待遇好、福利高、虽然工作比较琐碎枯燥,但很稳定,业余时间有保障,退休养老不用愁……”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大四学生施燕飞说,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人都会动心。

    相形之下,“编制外”的就业也同样不易。自主创业难、外企竞争累,收入不会旱涝保收,丈母娘都会看不起。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朱丽丹说:“我之前在外企做过,每天加班很晚,根本没有个人生活。也想过自主创业,但国内还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错过了黄金就业期很可能一辈子沦落。”

    同时,很多毕业生也承认,在大学里没能掌握多少创造力、实践力和开拓精神。职业理想谁都有过,但现实情况是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扎堆应聘“编制内”,也是身不由己求出路。

    一些曾“碰壁”的“过来人”传递给毕业生这样的信号:体制外再“牛”的人,也不如体制内人员稳妥。同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黄澍君说:“很多家长都用一辈子的坎坷,证明了‘编制内’的优越,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现实。”

    过度热衷“编制”令整体社会缺乏创新活力

    扎堆报考有“编制”的岗位,最大的副作用是让不少名校培养的高材生“大材小用”。不少社会学家和教育界人士对这种趋势感到忧虑——对名牌大学研究生,国家和学校都进行了大量投入,其中不少人却最终放弃知识与能力,这是对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浪费。

    华东理工大学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骆守检说,很多孩子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缺乏“不走寻常路”的锐气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洪基说,“趁年轻,到体制内与体制一起慢慢变老,这种心态非常危险。”人人都想进入“编制内”的社会,不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社会。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任远说,“编制内”不可否认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却正反映出人力资本配置的方向出现了扭曲。如果知识生产部门和企业不能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将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繁荣与活跃。

    他认为,如果最能吸纳人才的部门都是“编制内”,说明社会的活力在减弱,体制壁垒可能会形成社会分化和社会割裂。

    推进“编制”内外平等就业竞争

    不少专家呼吁,应推动“编制”内外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才晋升的平等竞争环境,提高社会基本保障和福利,激发大学生从事个人创业和知识生产的热情。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就业渠道变窄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发展服务业——这是容纳大学毕业生最多的行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我国应该寻找发展服务业的积极对策,而不是对一些传统岗位,附加上户籍、“编制”等好处。这种权宜之计,让服务业的发展更为艰难。发展服务业,要求政府部门加大开放力度,推进平等竞争。

    与此同时,鼓励并支持青年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骆守检说,一方面,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高校要开设“创新精神”方面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冒险意识、责任感等素质。

    “我毕业的时候也面临‘编制内’岗位的‘诱惑’,但最后,我还是想趁年轻多锻炼自己。”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研究生吴恒说。他在大学期间就发起了资助宁夏贫困学生的“一本正经”计划,并在近几年先后创办了“掷出窗外”食品安全信息网和“流言研究中心”网站,是一个对“编制内”成功说“不”的案例。

    此外,黄洪基说,对城乡基层岗位,国家和学校应该提供政策扶助和教育引导,他们的“编制”和待遇应该保证。“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一定会有所改变,他们最终会选择一份如何能让自己更幸福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只考虑现实利益。”
相关热词搜索: 高校毕业生死磕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