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旅游,即将离开,目光却落在宽阔机场跑道旁,那一排排新建的别墅和洋房。
大连不仅美,而且繁华,可是,就在我租住酒店的附近,大连最美的海滨路,星海广场周边,林立的高楼在深沉的夜幕下却异常的暗淡和落寞。
楼盘空置率高,是中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从去年年底开始,网上流传一个数据,中国的空置房达到6540万套,即使人口相对集中的一线城市,空置率也达到了40%。
数据的真伪,我们没法验证,但在大连,和许多其它发达城市一样,似乎也能得到感性的认同。星海广场附近,夜幕下,除了大商所的双子大楼,其它的摩天大厦似乎都不够显眼。天色刚刚入夜,本该是万家灯火,可这些或商铺、或民居的高楼却灯光寥寥。星海广场晚间的人也不多,城市金融中心区,本不该如此寂静。
虽然高楼拔地而起,很多工程基建还在如火如荼,可私营商铺却并不多。写字楼是高额利润公司的专有场地,多是管理、金融的职能,必须立于更多“接地气儿”的工商业。而大连新建的写字楼太多,而相应的私营商铺和工厂却显得稀疏。诚然,大连是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旅游产业对于商业高楼的需求也并不紧迫。旅游景区拥有大量的土地,其管理过程也不复杂,完全可以在当地解决。高耸的写字楼反而影响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或者是弊大于利。
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建成金融中心。大连拥有中国乃至世界数一数二的商品交易所,但交易所对于期货市场的职责也更多是管理。单一的市场属性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金融辐射。根据大连金融发展局的数据,2012年大连金融业占其GDP比值为5.63%。而该指标北上广深等金融中心均高于10%,天津也达到了9%。中短期来说,大连不太可能形成中国又一个金融中心。最能“消耗”商业地产的行业,似乎并不够给力。
百姓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私营企业和小微型商铺。发达的个体经济在香港、台北随处可见,尽管他们的城市并不那么大气磅礴。可在大陆,诸多城市,私营商铺却只是稀稀拉拉。这些小型商铺是城市经济的根,根系不足,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就变成了无本之木。中国梦,是人民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是城市经济的切实繁荣。可在星海广场周边,空荡荡的写字楼,却让人们无限憧憬的美梦出现裂痕。
房地产的兴起可以带动钢铁、建筑、水泥等基础工业,但却无法刺激消费,无法发展商业和贸易。反而,当大量社会资源集中于房地产业时,私营经济就面临资金、人才的缺乏,创业环境被压缩,城市的创新能力也会被破坏。无数有志之士投身于暴利的地产、金融,却放弃了社会经济的基本产业,中国私营商业的发展则举步维艰,消费面临缺血,经济结构转型变成一句空谈。
从星海广场出发,沿着大连著名的海滨路徒步行走,沿途风光旖旎,海天一色。东北人热情豁达,不时有朋友自豪的给我们介绍各种建筑。时不时出现一片依山面海的新楼盘,价格多在4万以上。如此价格,即便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不算便宜,而对大连这座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城市,则更显得极不相称。根据万德数据,大连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539元,而同时期广州、深圳的该指标为38053元和40742元。如此看来,大连新房的高空置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房地产的肆掠发展正在变成市民的一种习惯,大家默认了高房价,默认了城市突飞猛进的地产建设。大连近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房地产自然功不可没,星海广场、海滨路,甚至整座城市的美丽,都是地产经济造就的。可是,这一切似乎都已经饱和。空置的写字楼并没有改变政府的地产策略,星海广场附近,仍然有新建的工地、半成的高楼框架。一旦起风,美丽的大连一样会尘土飞扬,或许这是大多数城市正在强调的“阵痛”。
可是,如果不减缓地产经济野蛮生长模式,或许“阵痛”就会变成不治之症。在大连只待了几天,我深深的爱上这座城市。然而看到机场边上那些奢华的别墅洋楼,我又为大连感到担忧。或许这也是对全中国的大城市的担忧。但愿那些空置的高楼能少一些,或者真正变成真金白银,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全民实实在在的富裕,才能尽情享受大连的天蓝水美,让其真正成为全中国人羡慕的浪漫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