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国际金价大跌,中国民间顿时掀起了一阵抄底抢金热潮。
最早的数据源头,是署名为宋鸿兵的认证
无论是从行动统一的投资能力,还是从交易总量的占比,看似强大的“300吨”,却不足以撑起黄金市场的多头行情。媒体炒作的中国大妈对垒华尔街无从谈起。
微博发言:“黄金4月12日暴跌以来,中国内地的投资人鲸吞实物黄金300吨。”300吨是个什么概念呢,中国官方2012年黄金储量1054吨,民间黄金储量大约3000吨。也就是说,短短十天,中国人购买了大约占其民间储量1/10,官方储量1/3的黄金。
这显然太离谱。
微博言论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以此作为民众抢金的确凿证据已十分不妥。而宋鸿兵一直以来信奉黄金投资,其个人言论(如果微博确为其所有)自然带有极大的偏向性。何况民间商业行为分散且随意,很难进行准确的度量。
而普通老百姓购买黄金,也多是购买黄金制品、首饰,其纯度不一,具体含金量也无法衡量,这种黄金消费更不能等同于投资。媒体大肆渲染的“十天购买300吨”,“中国大妈托市”云云,根本只是一场媒体炒作盛宴,不足为信。
当然,金价下跌而使得中国出现抢金现象是存在的,可此种购买行为却无法影响金价走势。黄金是历史悠久的商品,国际上早已形成了成熟的期货市场。仅SPDR一只ETF基金,其黄金持仓量就在1000吨以上。从4月12日国际金价暴跌以来,SPDR黄金持仓量从1181.42吨减至1065.61吨,只有如此强大的机构运作,才能决定黄金短期走势。另一方面,全球近十年的黄金增量约为3万吨,而中国黄金年产量接近300吨,虽然中国黄金增速极快,但目前来看,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处于从属地位。无论是从行动统一的投资能力,还是从交易总量的占比,看似强大的“300吨”,却不足以撑起黄金市场的多头行情。媒体炒作的中国大妈对垒华尔街无从谈起。
左右黄金价格的因素是多重的,但主要还是由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表现决定。黄金本身并不能增值,它甚至不如股票,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分红收益。黄金的价值,在于它强大货币信用带来的保值功效。从2001年始的黄金大牛市,其实是由长期宽松的美元货币政策导致的。而次贷危机以来,为应对危机而出现的全球货币泛滥,更是把黄金价格推上云端。黄金增值的实质是货币的贬值。在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出现以后,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引起了市场质疑。而期货市场的多空力量博弈,早已用尽了黄金的“升值”潜能,跟随政策而动的对冲基金,空头力量迅速占据上风,这才出现了从去年10月就开始的金价下跌行情。
民间对于黄金的喜好由来已久,比如印度,由于文化因素,印度市场的黄金需求长期强劲。印度官方黄金储备只有350吨左右,而民间黄金储量达到15000吨,每年需要进口1000吨黄金。可是,如此需求却也无法支撑金价永恒的多头行情。“中国大妈”和对黄金始终狂热的印度公民一样,其黄金消费投资处于从属地位,并不具有定价权。与老百姓抢购黄金形成反差,今年以来截至5月3日,多只黄金主题的QDII基金高居跌幅榜前列。上投全球资源20.96%跌幅领跌,汇添富黄金、易方达黄金主题、嘉实黄金、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诺安全球黄金,跌幅分别为15.13%、14.35%、13.03%、12.82%、12.72%。可见,专业的机构投资和民间抢金根本是两回事,老百姓抢金并不能让我们做出金价会持续上扬的判断。投资者必须对市场行情有清晰客观的分析,仅从媒体数据和感官现象进行投资决策,即使一两次赌对了,长期来看也终将血本无归。
虽然抢金现象不足以决定金价走势,但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上文已提到,黄金唯一的投资逻辑是为了保值。而当前金价接近300元一克,仍处高位,此时民间兴起的购买行为,恰恰给人民币做了一次重新定价。黄金的疯狂抄底,说明老百姓对人民币的通胀预期是极高的。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2.46万亿,同比增加11.98%;而与此同时,作为大众投资市场, A股表现却差强人意,今年以来大盘下跌2.8%。充足的货币流动性和投资标的的缺乏,让黄金成为众多普通投资者的选择。些许松动便一拥而上,折射出广大老百姓投资无门的无奈。高企的通胀预期势必带来旺盛的投资需求,可这种需求却不能转化成资本市场的兴旺和宏观经济的振兴,人们寄望黄金保值的同时,不能不警惕如影随形的通缩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