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财经观察 > >> IMF年会专访IFC首任中国籍CEO蔡金勇:南南...

IMF年会专访IFC首任中国籍CEO蔡金勇:南南合作的复兴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4-22 09:56:49
核心提示:2013年3月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五国(BRICS)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决定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一消息顿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2013年3月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五国(BRICS)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决定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一消息顿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IMF总裁拉加德还是世界银行行长金墉,都不断被问到对金砖开发银行的态度。这一表象的背后,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表达对得不到应有话语权的不满?新的区域性贸易谈判是否会对IMF和世行构成竞争?未来的全球金融格局又将何去何从?现在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久已被发达国家把持话语权的世界金融舞台有了新的动向。

这所金砖国家打算共同开发的银行去年曾一度考虑被命名为“南南银行”。这个名字唤起了我们对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如火如荼的“南南合作”的回忆2013年IMF世界银行春季年会上,当我和国际金融总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一位中国籍CEO蔡金勇谈到他上任后所主导的“南南合作”问题时,他提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真正增长的机会都在发展中国家,而他也很乐意借助IFC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帮助中国企业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国际金融公司的定位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私营部门投资,帮助减少贫困和改善民众生活”。因此对蔡金勇来说,一方面“中國公民”和“世界公民”的雙重身份在考驗自己的同時,也讓他更好的了解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正如其所言,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困境、自顾不暇,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登上更大的舞台拥有更多机会。

一方面,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始终是全球经济陷入困境时的一个希望。要想保持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然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市场趋于饱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城镇化、开放市场所能带来的海量机会,无异于是市场的一剂强心针。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自上任以来就不断提“减贫”,强调消除极端贫困、拉近发展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世行今后的目标;17日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报告更谈到了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称过去三十年中国极度贫困人口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981年的43%下降至目前低于13%,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言下之意,既建议其他发展中国家向中国取经,也期待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也越来越积极,在各大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都有所上升,蔡金勇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去年8月,他被任命为世行IFC的首位中国籍CEO;在他之前,还有曾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副行长的林毅夫,和2011年被任命为IMF全球副总裁、曾经担任过中国央行副行长的朱民。虽说他们未必就是各自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言人——正如蔡金勇所说,“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的角色之间他有着自己的平衡方式——但在中国乃至全体发展中国家看来,这多少标志着他们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尽管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但最有分量也最实际的决策机制调整却一直没有落到实处。这代表着中国虽然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还是远比不上美日欧诸国。早在2010年底就已达成协议的IMF治理与份额改革方案,本有希望将中国拥有的投票权提升至第三位,但却因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最大股东美国至今未能批准而一再拖延。因此有不少分析家指出,之所以中国会致力于推动金砖开发银行的筹建,也是想借此倒逼IMF完成份额改革。所以也有说法是,南南合作之所以迅速复兴,部分也是发达国家死守规则制定者地位、不肯接纳发展中国家进入其现有话语体系给逼的——“不让我们跟你一起玩,那我们就自己玩咯!”

这与上世纪60年代南南合作在政治上兴起的理由如出一辙:当时的两极世界中,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也同样是独立于霸权而自保、摆脱发达国家控制、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只不过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氛围有所淡化,争取话语权的舞台也从政治转向了经济,从联合国大会转移到了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

最后,不妨再来看看正在和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这些国际市场的具体参与者,在南南合作中表现如何。2012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同比增加近三成,累计已超过830亿美元,涉及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而在贸易方面,中国与南南合作重点对象非洲的贸易额也达到1985亿美元,同比增长19%。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诉求越好越大,而金融危机削弱对手力量无疑也为中国创造了机会。

但另一方面,中国贸易促进会发布的《2010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则显示,中国单个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还比较小,美国也仍然是吸引投资最多的国家,此外还有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更多侧重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来自浦发银行的数据更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90%的资金都是由境内金融机构提供,国外的融资渠道有限。蔡金勇也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屡屡受挫,问题常出在对当地情况不够了解,而把国内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带了出去。比如认为到一个国家,把政府搞定、把事情做完就行了,其实现在的很多国家更关注民众的感受和企业能否帮助当地的社区发展因此他才会说,希望通过自己在IFC这一全球性多边机构里的角色,更多地和中国公司合作,来降低风险、整合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机会。”

关于目前南南合作的典范行动“金砖国家”,不得不再重复一下这个有趣的故事:“BRIC”这个词本来是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新兴市场投资概念,不想这几个国家却将其“当了真”。从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在当下热切的合作意愿;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差异巨大,我们也看到未来不少潜在的矛盾冲突。

在这一南南合作的大潮中过,中国企业能否借之东风扬帆远航,我们继续关注!

(特别感谢刘若旖对本文的贡献;也特别感谢张韵、刘婷、张纳对这次专访的贡献。)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