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高层参考 > >> 潘卡吉·盖马沃特:世界3.0是一种思维模式

潘卡吉·盖马沃特:世界3.0是一种思维模式

潘卡吉·盖马沃特(Pankaj Ghemawat)简介

  潘卡吉·盖马沃特现任IESE商学院全球战略Anselmo Rubiralta教席教授。他16岁步入哈佛大学,19岁攻读博士,22岁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他成为哈佛商学院教授,是哈佛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于1983年至2008年在哈佛供职,一共工作了25年,研究领域包括工业组织、产业组织、跨境问题等很多方面。盖马沃特曾被迈克尔·波特称为是“把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和商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奇才”。2008年入选《经济学人》杂志《最杰出管理思想家名录》,是其中最年轻的“管理大师”。他著有《战略与商业图景》、《重新界定全球战略》、《世界3.0》等专著。

  全球变暖、发展差距、经济危机等国际性问题,一方面正在加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球化联系,但同时,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则往往成为全球化反对者们的论据,他们甚至怀疑,如果没有全球化,这些问题本可以控制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更容易解决。

  全球化真的犹如洪水猛兽,会扩散市场失灵的效应么?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水平到底如何?是90%?50%?还是只有10%?如果只有可怜的10%,那我们需要畏惧全球化而实施保护主义么?相反,进一步全球化能给我们的GDP、就业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潘卡吉·盖马沃特搭建的“3.0世界”中,他向人们证明了世界绝不是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他还解释了为什么进一步的一体化所获得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全球化支持者所预料的。盖马沃特通过系统而深入的论证,广泛的观察和案例分析表明,国与国之间文化的、政治的、地理的鸿沟仍然存在,地缘经济的差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战略。但他也针对市场失灵――失业、环境恶化、经济波动,贸易和资本不平衡(反全球化者经常要提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全球人们通过跨国一体化的新方案是能够实现共同繁荣的,其思想足以让任何人感到震撼――不论你是支持全球化还是反对全球化。

  可以说,盖马沃特教授的“半全球化”视角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准确的全球化图景,这一视角虽然没有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乐观,但却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更具指导性。

  HBR:是金融危机促使你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吗?

  盖马沃特:其实是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前的粮食危机,已让我着手进行《世界3.0》的相关研究。当时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粮食对人们的生活而言不可或缺,因此,粮食危机引发了各界对本地化生产的呼吁,并导致一些产粮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后果比国际大米价格短期内涨五倍本身更为严重,因此我开始研究大米市场。事实证明,全世界生产的大米中,只有不到10%用于国际交易,因此,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供需变化以及价格波动其实无伤大局。我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存在大米价格波动问题,但在当下,进一步开放和扩大交易份额更为重要;紧闭国门不会有助于粮食的供需平衡。

  HBR:西方世界正在兴起一种潮流:只吃自己国家生产的食物,甚至只吃自己后院生产的食物。对此你怎么看?

  盖马沃特:我理解粮食是人们安全感的基础,人们更愿意自己种植粮食,但如果我们像本地化主义者鼓吹的那样只在方圆百里内生产食物,其成本将非常高昂。在其他行业中,人们已经做了类似的本地化实践。比如西装这种没有地理特性的产品,有位设计师试着只使用产自方圆100英里内的原材料制作西装,结果是成本上升数百倍,即便如此,他也无法做出一套西装,总是会少一些配件,比如袖子。因此,本地生产这一概念让我震惊。数千年来的社会发展趋势都是扩张而非收缩,并且扩张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本地生产是逆历史潮流的。
   HBR:埃及的食物价格高涨是导致穆巴拉克总统下台的导火索。埃及过去曾是中东地区的粮仓,而如今却突然买不起粮食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失灵?

  盖马沃特:我认为人们必须首先意识到,埃及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增加了数倍之多。不过,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定价机制,其实与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存在冲突,市场可能在实际运作中失灵。

  因此,我在《世界3.0》中还强调了一点,持续的开放是件好事,而同时也必须管理市场。人们在决定是否干预市场时,必须考虑到一个事实:尽管政府介入本身通常都相当低效,但在某些领域中将市场定价视作牢不可破的逻辑,也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比如食物、水、电等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HBR:政府需要监管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是个极具争议的问题。自由主义者可能会把医疗加进来,而保守派则会说,医疗不算基本需求。或许正因如此,必须由政府来决定价格的产品主要包括什么?

  盖马沃特:没错。有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试着在不同的市场失灵情况中找出市场介入的正当理由。某些情况的确需要政府监管或干预,比如竞争很少的领域;还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污染者并不会真的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代价,这是另一种市场失灵;第三类市场失灵则为多种与信息相关的情况,包括信息不对称、道德危机、风险等。这些市场在失灵中,某些情况是可以通过政府监管来纠正的,甚至是必须通过政府监管来纠正。

  HBR:世界3.0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地平衡全球化和本土化?

  盖马沃特:世界3.0是一种思维模式,我用这一标签将它与其他思维模式加以区分。世界1.0是由自我封闭的国家构成的世界;世界2.0用诸如“距离已死”、“世界是平的”等时髦概念夸大了全球化的普及程度;世界3.0既强调世界1.0所忽视的国家之间的桥梁,又重视国与国之间依然存在的障碍。

  世界3.0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量。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会将它与世界2.0相对比,因为世界2.0近来成为很多人的想象。如果你真的相信世界已经完美一体化或近似于此,进一步一体化增加的收益几近于零。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3.0的概念会告诉你,全球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商业角度看,世界2.0让很多企业犯了一个基础性错误:企业在国内很成功,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在海外也将获得成功。这种想法使得战略更宏观更混沌,直到出现问题才可能得到修正。而世界3.0让企业注意各国或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在其国际战略中体现差异。大多数企业,包括可口可乐等,都修正了夸大全球化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商业实践中并不可行,依据它制定的战略还会给人带来对跨国企业傲慢姿态及帝国主义的憎恶。(熊静如/译 安健/校)

近期高层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