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高层参考 > >> 2014全球投资第一法则:把握各大央行“退出...

2014全球投资第一法则:把握各大央行“退出QE”时间差

【编者按】

一切箭在弦上,当全球主要经济体走上复苏,恢复增长之际,一场新的市场开放和自由化浪潮,即将滚滚而来。

全球竞争环境影响中国企业营商红利和红利驱动下的国内体制改革,改革进一步分配红利。1980年代,当全世界贸易80%以上发生在GATT成员间时,中国寻求贸易与国际接轨是利己的选择,历经13年艰难跋涉,终于加入WTO。其间,中国谈判人员为解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可以有效执行市场经济国家间的游戏规则时,费尽口舌而不得进展,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改革目标时,一语消解国际谈判障碍,开启贸易接轨国际的制度大门。

不过,迄今为止,世界主要市场美国、欧盟,并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常遭遇对手方种种贸易救济,但根据入世协议,不迟于2016年,这些经济体都将给与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商业环境因此改善,新一波市场化红利来袭,您准备好了吗。

2014年,中国资本管制大幅度放开。中国资本开始大规模出海时,我们发现,尽管我们有100多个双边投资协议,但与主要经济体美国和欧盟却是缺失这样一份降低门槛保护投资利益的协议。与发达经济体的FTA,仅限于新西兰、冰岛和瑞士,全球市场的冰山一角还不及。

那么大的市场等待开发,还有这更大的深度市场即将开放。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在演进,欧美正在热谈的TPP、TTIP、TISA,东盟RCEP,新一轮范围广、程度深的自由化浪潮来袭,更大的市场开放在望,您的企业和您将面临怎样的新竞争环境,未雨绸缪,时日不多。

知识产权环境日益严苛,您将遭遇什么样的结局,您又会有什么机会?国有企业,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公平竞争的约束,倒推到国内改革,您应该怎样行动?全球大势滔滔,国内制度改革不进也得进,否则中国梦就有落空危险,大势已然,早行动,早准备,早受益。

自由贸易区试点,是应对全球商业环境变迁的感应器和总钥匙。欧美投资负面清单如何制作,本报特派记者调查欧美经验、详细分享,这是自贸区申报神器。全球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13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随后上海有关局、委访问,一个已经消失的自由贸易区——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今安在?本报特派记者亲赴现场为你调查。从全球3000多个自贸区的精选案例,专注呈现。敬请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全球商业蓝皮书之全球经济变奏,投资新法则》(2014年1月1日)、《全球商业蓝皮书之全球自贸区》(2014年1月6日)。 (罗小军)(编辑李关云)

2014新年元旦第一天,美联储正式启动撤出量化宽松(QE)的行动,当月购债规模将缩减100亿美元至750亿美元。

“买美元!”当美联储出人意料地在2013年12月宣布从新年元旦就提前“刹车”QE之后,美银美林的首席投资策略师迈克尔·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立马在分析报告中撂下这么一句话。

这显示了美联储在去年底为2014年的全球宏观经济定下的主基调:美元“印钞机”速度减缓,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释出的量化宽松政策(QE)将走到尽头,而美联储升息周期则可能从2015甚至2016年才开始,因此2014年全球投资者如何排兵布阵,势必书写下一个经济长周期的关键转折。

如果按照目前分析机构的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利用全年的时间逐步缓慢地进行退出大计,直到2014年底完全停止目前850亿美元的购买计划,回归到调节基准利率与控制通胀的传统轨道上来。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联储毫无疑问是全球“退出”量化宽松的领袖,其他主动或被动跟随美国开启宽松政策的世界各国央行,都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应对,并在未来几年内陆续步入升息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全球紧缩的征兆,而是过度宽松之后的正常化。根据美银美林的统计,全球央行从2008年开始购买的各类资产累积超过了6.108万亿美元。因此2014年1月份开始美联储100亿美元的缩减节奏,只是沧海一粟。

“美联储的决定使得短期内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得以消除,市场反应显示联储这一次在期望管理上做得不错……但是稍长远地看,2014年仍有许多围绕QE的不确定因素有待密切关注。”洛克菲勒公司首席股票策略师张致铭(Jimmy Chang)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季度GDP决定“撤退”速度

伯南克提前打响QE“撤退”信号枪令分析师们此前生产的大堆报告变成废纸,未来一年内的各类关键时间点将被重新定义。

目前美联储选择的退出方式令市场感到安心,有人预期美联储在2014年的八次议息会议上,每次宣布缩减100亿美元,直到完全退出资产购买计划。问题是,一切是否真的能这么平稳?

美联储在去年12月18日的声明以及伯南克的新闻发布会上均强调,缩减的节奏和规模不是一定的,一切都要依赖于经济数据。

简单地说,如果经济数据显示复苏平稳,那么皆大欢喜。如果经济数据表现乐观,通胀回升,联储有可能加快缩减进程;反之,联储将放缓缩减进程。

“问题在于美联储自己都无法确信经济复苏是否已经走上正轨。”美银美林全球经济体研究联合主管伊桑·哈里斯(Ethan Harris)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在预测(经济增长)上有很糟糕的纪录,联储曾经表示将在一年内看到良好的经济复苏,但实际上一切根本没有发生。”

张致铭表示,无论经济复苏超预期乐观或悲观都有风险。如果美联储加快缩减步伐,待到资产购买规模缩减到300亿-400亿美元时,市场会产生对紧缩的担忧,届时如果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突破3%,市场会担心到哪一个位置,整体经济将受到损害。

而经济低于预期的风险更大。

“2014年是没有借口的一年,2013年可以说政府意外关门与预算争执导致经济复苏不力,但现在预算协议已经达成,利率继续保持绝对低位,如果数据还是不佳,那么市场会担忧,是否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比想象的严重。”张致铭说。

即将接任美联储主席的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立场比伯南克更偏鸽派,这也可能成为放缓退出节奏的原因之一——尤其在失业率下降不力的情况下。标普美国首席经济学家贝丝·波维诺(Beth Bovino)认为,看重就业市场的耶伦当选,总体上将有利于经济复苏,她有可能愿意在市场沟通效率上继续下一些功夫。

伴随着这些或上或下的担忧,张致铭表示,“真正的考验可能将在2014年春天到来。届时,第一季度的GDP增长数据将决定联储继续缩减的规模与节奏。”2013年第三季度令人意外振奋的4.1%GDP增长数据主要因为库存增加,市场对此的乐观情绪正在消退,因而对第四季度的数据期待不会太高,这些原因之下,2014年之初市场仍然将表现平稳。

针对缩减的规模,哈里斯认为美联储将持续削减等额的国债与抵押担保证券(MBS),因为“相对于资金流量来说,美联储在这两个不断缩减的市场占据的购买力都非常大”。不过,也有分析机构认为,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联储或将放缓对MBS的缩减节奏。

QE退潮利好美元加息预期推高英镑

2014年美联储逐渐退出QE,令美元成为焦点。

实际上,由于美联储退出QE势在必行,看好美元长期走势的分析论调在2013年第三、第四季度就开始流行,而美联储越早下定决心,对美元则越有利。

从周期性的技术层面分析,2008-2011年总体上呈现高回报率的资产包括大宗商品、全球固定收益产品、黄金、新兴市场股票、政府债券以及大盘股,而这一点从2012年开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房地产、全球股市尤其是发达国家股票、公司债券、小盘股以及美元等成为主要赢家。在目前的这些资金优先流入的资产类别中,大部分从2012年开始的涨幅都达到了两位数,只有美元的增幅仅在1%。

“至少按绝对价值计算,美元是过去两年(资产)大循环(Great Rotation)中唯一的(增长)例外,我们相信2014年美元将是最佳宏观交易产品。”哈奈特表示。

全球各主要央行的政策趋势也利好美元。

美联储的“退”与其他主要央行的“进”形成对比,为美元的向上走势提供了政策空间。由于美联储的缩减步伐缓慢,各国央行目前的政策仍然是主要应对内生性的经济问题。

日本央行的消费税上调成为必然,黑田东彦在去年12月甚至重申将QE进行到底的立场。 而美联储有望在2014年完全退出QE,同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极有可能超过3%,这创造了大量的美元需求。两方压力将推动美元兑日元进一步上扬。

与此同时,尽管德国最近传出良好数据,且欧元最近兑美元势头不减,但欧元区整体复苏乏力,欧洲央行面临降低通缩风险的巨大任务,宽松路线在所难免,再加上标普降低欧盟信用评级等负面消息,欧元的长期走势不被看好。

BK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凯西·里恩(Kathy Lien)预计,短期美元兑日元将有望达到105,而在最初的震荡过后,欧元兑美元会向1.35甚至更低迈进。

可能的例外来自英国。由于英国央行执行的自助购买计划(Help to Buy Scheme)提振房地产市场的效果明确,使得市场对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增加,同时其失业率指标进一步下降,使得外界对英国央行升息的期待提高。日前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为安抚市场,强调不会马上加息,但是越来越多的机构认为英国央行将成为主要国家央行中率先升息的一个。

“英国央行升息的举动会早于美联储。”张致铭说,这意味着市场有望看到美元兑英镑在2014年底到2015年的下行趋势。

除了美元之外,美国股市仍然可以期待——尽管涨幅可能不会像2013年这么惊人。而2013年受到冷落的债券市场反而受到一些关注。哈里斯表示,风险资产的走势都将不错,即便是债市,由于资金流入股市已经太多,同时债市收益率不断攀升,可能反而是一个买入机会。

新兴市场继续承压

和主要市场相比,2014年某一些新兴市场的日子可能雪上加霜。除了上述提到的周期性因素之外,美联储的退出将给部分国家一些新的外部压力。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的兴盛时期,包括印度、印尼与巴西等与美国贸易紧密且货币缺乏一定抗压能力的国家,遭遇到了本国货币急速升值的危机局面,热钱大量流入,推高国内市场资产价格,彼时这些国家中不少都采取了打压本国币值的非常规货币手段,以避免经济泡沫。

现如今,这一局势开始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2013年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苗头。“尤其在包括南非、巴西、印度、印尼和土耳其这类出现经常账户高赤字的国家,美联储的退出对他们而言,是个持续的挑战。”张致铭说,这些国家一方面要防止资本流出,避免本国货币贬值过多,另外一方面则又需要承受到其国内消费需求的压力。

巴西首当其冲。摩根大通在2013年12月6日的全球经济分析中指出,巴西第三季度的GDP增幅明显收缩,经济复苏乏力的问题难以短期内得到改变。摩根大通甚至预期巴西的主权债务评级将在2014年被调降。

因为(美联储)缩减计划的担忧,使得印度2013年成为亚洲国家中受创最重的一个: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仅4.4%,而印度卢比则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下跌,一度达到1美元兑69卢比的历史低点。

标普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保罗·格伦沃德(Paul Gruenwald)的看法则相对积极态度。他认为印度有望在2014年从低点复苏:“如果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恢复,同时加上良好的政策行动——尤其是印度央行的行动……2014年则有望恢复到6.0%的增长速度。”

出口的恢复增长可能会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出口形势也并不完全乐观。他表示,拿亚太地区这一重要的出口地区举例,2009年到2010年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受到经济复苏影响猛增,创下41%的年增长率,但此后则陷入一路下滑的局面,在过去的12个月中,这一地区的出口增长平均只有达到4%,远没有达到危机前的水平。

近期高层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