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聚焦企业 > >> 中联重科 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

中联重科 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世界工厂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09-26 08:24:55

   在刚刚出炉不久的上市公司2012年中报中,在对比了我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8家主要企业的数据发现,仅中联重科一家主营业务和净利润同比实现了双增加,而且增幅均在20%以上。

  上半年,我国整体经济增速延续下滑趋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临较严峻形势,产销增速回落幅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了预期。中联的经营业绩却逆势上扬。

  产品结构均衡,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提升。上半年以来,产品研发硕果累累。公司自主研发、代表着全球混凝土机械前沿技术的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实现销售并投入使用,成功将C25混凝土泵送到19层以上高楼,创下泵车泵送高度世界纪录;新一代复合6节臂技术、全球最长5桥63米钢臂架泵车成功下线;国内首台双料仓干混砂浆专用包装机成功下线,标志公司全面掌握干混砂浆设备制造核心技术;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吨位履带式液压挖掘机ZE1250E通过国家检测,并交付使用,是目前国产品牌中投入使用的最大吨位液压挖掘机;多项产品荣获“2011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大奖。

  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中国泵车自主品牌首次进入德国市场;中联800吨履带吊出口伊朗,创中国制造履带吊产品出口最大吨位纪录;塔机产品自去年与德国JOST公司高端技术合作后,综合性能在全球同型号塔机中稳居第一,全新开发的平头系列塔机T320-16获准进入新加坡市场,今年5月成功中标海外项目超大型塔机采购定单,创中国超大型塔机出口新纪录。

  科研实力大幅增强。报告期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8%,居工程机械企业榜首;成为国内行业首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独立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工作;开发运行的混凝土机械TDM试验数据管理系统,为国内同行业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

  如此高密度的科研成果,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协同交融的持续创新三方式

  中联重科不但是我国、而且是全球工程机械产品链最全、种类最多的企业,共有13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中联重科目前的研发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体系的高端状态”,有着业内唯一的两级技术创新平台——担当共性技术研究的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公共装备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组成的五位一体“国家队”一级技术平台,负责主机产品开发与共性技术研究两者兼顾的企业二级产品协同开发平台。

  这两套平台间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建立起完整的适合工程机械发展的创新体系,在此之上,可以进行所有产品、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国家级的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一级平台为二级平台提供共性和基础技术、科技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化支撑,通过两级平台的自主创新、上下延伸,实现公司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研发,从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下转第三版)

  从国际化协同创新、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并最终高位嫁接完成完全的自主创新的角度,中联重科创造了“中联式”持续创新三方式:

  国际协同,交融创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2011年,公司与并购的意大利CIFA公司深度协同,运用碳纤维技术改进工艺流程,研发出全球最长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刷新世界纪录。产品请求专利40项,其中发明专利近半数。

  买断吸收,整合创新——完成从国内抢先到国际抢先的跨越。去年,公司买断全球顶尖的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技术,迅速吸收、整合、创新,目前已在国际请求相关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

  顶层设计,自主创新——公司积极展开个性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全球抢先产品开发。基于自主创新的全球起重力能最强的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的诞生,打破了国外对3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的垄断地位。产品共请求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最优配置的四大技术创新机制

  科研开发,除了具有良好的平台体系和创新方式,还需要有与之相配、不断适应研发新阶段和新时期的创新机制。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摸索,中联建立了科研投入、人才、成果评价和激励四大机制。

  公司围绕“积能蓄势、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全面赶超”16字科学发展理念,通过研发体系源源不断地推出高技术成果,持续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竞争力;同时,形成科研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公司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和主机事业部两级科研投入机制。为保证高强度的研发力度,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科研投入,重点用于四个方向:

  面对市场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主机产品开发。公司目前已形成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土方机械、路面机械、液压元器件、消防设备、公用车桥等多专业分、子公司组成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是工程机械行业全球产品矩阵最广的企业。

  共性技术研究。中联重科建立了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家国家工程技术研讨中心、国内首家城市公共装备技术研究院,对行业前瞻性、基础性研发难题进行重点攻关,自主创新的深度、广度得到快速拓展。目前,中联重科的工程机械耐磨材料技术、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等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新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强力支持。以在工程机械中应用广泛的高强钢为例,国内没有高强钢桁架结构的设计标准,国外又对相关技术保密,以致我国设计出的臂架比国外的重量大、起重性能低。中联重科经过共性技术攻关,攻克了高强钢桁架结构稳定性计算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公司履带起重机、塔机等产品向大吨位、高品质方向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关键零部件研究。多年来,中联重科在高端液压件、传动件、控制元件和工程车桥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在比例电磁阀、力矩限制器等关键产品上取得了突破。

  高端人才投入。中联重科为高水平人才提供了优秀的研究平台,目前已形成一个科研氛围浓厚、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团队。

  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普遍面临高科技人才短缺、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不利状况,但中联重科始终保持员工流失率5%的良性循环,并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加盟。中联重科的工资水平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并不算高,它又何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强调,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上,它有着自己的方式。公司规划的晋升通道,使得技术与管理岗位薪酬对等。公司倡导学习和自我超越,对人才实施动态管理。

  “中联重科在评价机制方面,是面向产品设立课题,以实用效果检验创新成果。在课题承担上,公司唯‘能力’论,而不是‘职称’论。在奖励上,也不以工作量为导向,而是以创新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付玲介绍说,“公司每两年会依据创新能力与个人业绩进行一次技术人员评聘,这使技术人员既有积极性也有压力和动力。在激励机制上,公司多层次且重基层。除年度奖励外,公司每两年举行科技大会奖励,还设立了专利申请/授权/实施递进奖励和合理化建议奖。”

  人才为什么会选择中联?从日本归国、拥有双博士学位,曾在外企工作过的焊接技术专家王霄腾博士说:“中联有科研院所的历史背景和积淀,并且有良好的平台,在这里工作,我有一种使命感:我是在为我国的工业作贡献。”他说,中联给他的待遇,并不比他曾经工作的外企高,“但中联的平台让我能不断挑战自己,自身提高很快。在这里,我觉得我两个学位的知识都不够用,还需要不断的充电和学习”。

  王霄腾说:“外企有人当面对我评价,你们中联人工作时的精神面貌不一样,我们只是知识与报酬的交换,而你们的感觉是在为自己做事,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非常强烈。”

  “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很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我们会给予每个科研人员最初的选择和调整,一旦确定了研究方向,就不会允许轻易更换。我们需要每一个研究人员在自己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厚度。只有这样,才能出好的成绩。”付玲补充说。

  自主创新的全球化视野

  自主创新需要全球视野。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曾评价,中国的制造业在国内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谈到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相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甚至韩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比例相当小。中国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国际品牌,让企业全球化。

  詹纯新和中联重科团队的创新思维,与罗伯特·蒙代尔的思考显然一致: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能支撑起国家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战略占领更多的制高点。

  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了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的领导地位第一次被中国企业占据。

  雄厚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全球视野,使得中联重科敢于瞄准、敢于攻克世界技术难题。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武汉鹦鹉洲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将重达240吨的大型预制模块提升200米以上,对起重机的结构、机构和安全控制系统均提出了极高要求,国际上已有的起重机均无法满足要求。中联重科充分利用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二级研发平台的协同作用,组建了跨部门联合开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研发出了D5200-240型塔机,可以将70头大象一次性提升至200米以上的高空,为国家重点工程施工提供了关键装备,也为今后我国大型模块化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中联重科与JOST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在德国签下了第一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经过潜心消化融合,项目的首个新产品T320-16销到了欧洲、新加坡、香港等高端市场,仅近期的3个展会便收获订单60余台,价值逾1亿元人民币。

  一个新产品,国际认证通常难度大,耗时长。通过此次技术合作,成果T320-16在CE认证、MOM认证等国际认证上进展得很顺利,这无不显示出JOST品牌的影响力。

  公司还充分运用JOST的资源,在德国慕尼黑建立研究所,为JOST产品尽快实现国产化、产品服务欧洲市场和引进国际化人才服务。

  自主创新的全球视野,使得中联致力于把中国的标准变成世界标准,创新时代的中国公司力量,得到了新的强化和释放

相关热词搜索: 中联科技带动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