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近年来,中国 建材 联合重组了逾200家地方水泥企业,并形成南方水泥、北方水泥、中联水泥、西南水泥等为主的几家控股子公司。但收购容易整合难,中国建材所收购企业盈利状况不佳,面临巨大的短期负债压力,最近筹资77亿元即为偿还银行负债。
竞争力疲弱
2012年前三季度,南方水泥实现营收216.7亿元,净利润17.9亿元,同比下滑近六成,而这并没有计入公司当期收到的3.5亿元政府补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泥专家认为,由于未能延续2011年井喷式需求增长、水泥价格疯涨的状态,2012年成了华东水泥战场硝烟弥漫的一年。
走“先做大、再做强”路线的中国建材,在成本控制上显然还不令人满意。过去两年,中国建材比行业内另一巨头海螺水泥的吨毛利平均低20元。根据国泰君安的推算,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去年二季度的吨净利为21元,海螺水泥的吨净利为35元。
去年年底,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在不少人看来,这只是市场低点时的暂时合作。“打打停停是常态。”上述水泥专家认为,尤其是在华东市场,海螺水泥的成本把控能力更强,双方的“协同”在更大程度上会转为直接竞争。
实际上,南方水泥面对的不只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北方水泥一样,它们都面临着资产负债率过高、营收账款激增的问题。
从2008年成立至今,南方水泥的负债率从最初的88%到去年第三季度的76.4%,始终维持在行业高位,而北方水泥的资产负债率在去年第三季度也超过70%。此外,受到连年扩张和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截至去年9月底,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上升了100%和111%。
去年前三季度,北方水泥净利润为10亿元,同比上升42%。
陷整合困局
中国建材没有减缓扩张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用于水泥板块联合重组的投资为220亿元。到“十二五”末,该公司预计水泥产能将达到5亿吨。但收购容易消化难。
“中国建材的发展思路是,先把企业收归旗下,之后再提高价格,从市场里赚过来。但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压价是行不通的。”一名水泥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中国建材高溢价收购过来的企业中亏损者众多。在被中国建材收购后,“就是换换名字,地方诸侯被收编了,但管理模式依旧。”据去年7月申银万国的调研,在江西,即使是当地运转效率最高的亚洲水泥的亚东水泥厂,也未能达到盈亏平衡,因此南方水泥很可能是亏损的。
对比水泥行业内的两大巨头,海螺水泥和中国建材在华东的江浙皖赣、华中的湖南、西南的川渝黔滇等省份均有直接竞争。但外界更为看好海螺水泥的成本管控能力:“海螺水泥的T形战略走得很对,沿着长江水路走,便于运输,注重矿山资源建设,更重要的是人员结构年轻化,由总部直接委派管理人员,有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上述水泥行业人士认为。
不同水泥企业生产线的差异也提高了中国建材带来整合难度,上述人士举例称,即便在南京和广西差异巨大的两地,海螺水泥生产线的设备名称都是一样的,因此同样要新建项目,海螺水泥的达标达产速度很快,运转力强。“而中国建材收购过来的水泥厂的规模都不一样,选型、采购、配件都不能统一,这给后期整合带来很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