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税费负担、商铺租金……无时不在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还活着的实体企业的利润薄如刀片。”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工商联、民建等界别的多位政协委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运营成本过高是当前实体经济企业竞争力下降,生存发展艰难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国家在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不少企业当前仍感到负担沉重,步履艰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举例指出,河南某速冻食品的龙头企业,虽占据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但在其一块钱的销售额中,仅有约一分钱的利润。“实体经济生存可谓举步维艰,继续帮助企业降低各类生产交易成本仍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着力设计、解决的事情。”
来自企业界、经济界的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本届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企业感觉得到的实惠并不多、力度仍不够,究其原因在于,有些制度并没有改变。全国人大代表叶新华举例指出,比如要上一个新的项目,注册是很方便了,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环境影响评估、能源消耗评估、设计图纸评审、竣工验收、消防验收、职业病防治评估、技术工人职业资格认证等一项都少不了。一个项目投产之前,光支付这些评估、评审费就需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很多评估都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做的,而且是明文规定按项目投资总额的百分比来收费的。这些是有制度安排、有法律依据的,简政放权力度再大也触动不了。还有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制度成本。比如电力部门按变压器容量每月征收的用电贴费。
在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成本方面,叶新华指出,中国的市场名义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但实际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某些系统的设备、物资采购讲起来都是公开招投标,但实际上圈外企业根本进不了。真想进入某个“系”的圈内,不但成本非常高,而且没有关系就根本进不了。这种条块分割,不但极易权钱交易、暗箱操作,而且让守法合规的企业非常受伤。更有甚者,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招投标中,存在明确指定使用国外产品的现象,即使国产的价格再低、性能再优异、再可靠也弃之不用。
在企业的税费成本方面,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审计局副局长丁时勇建议,规范收费目录清单,对确需保留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政府要给企业一本“明白账”,将应保留的合理收费项目全部列入收费清单,说明保留的原因,并向全社会公开。凡是清单上没有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一分钱也不能收。
此外,多位有着企业经营实践的代表委员表示,中国企业法定的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企业负担部分占工资总额比例高达30%左右,加上20%的企业所得税,17%的增值税,以及名目繁多的费,压得企业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们建议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应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降低法定税率,以给企业休养生息的机会;并强烈建议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对不合理的、重复的各种税费进行清理、整顿和改革,以切实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