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省企联动态 > >> 四川省企业家国学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企...

四川省企业家国学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 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公益课程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四川企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10-23 09:21:50
  10月17日,由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指导,四川省企业家国学堂、四川蒲道书画院联合承办的国学堂第四期公益课程在成都如期举行。本期的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由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谭德贵研究员亲临主讲。来自四川华西集团、四川运亨集团、四川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四川高福记食品公司等企业经管人员和省内各协(商)会领导、各高校师生、社会各界国学爱好者计80余人参加本活动。
 
  谭德贵研究员指出,企业家为把企业做大,求贤若渴,却难免饮鸩止渴,必须警惕一些识人、选才、用人、育人、留人的误区。这里面既包括对人才本身能力素质评估的误区,也包括企业家自己的心态误区。他说,中国的企业和老板非常看重职业经理人和员工的忠诚度。然而,企业终究不是企业家个人的王国,企业家与经理人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契约关系,忠诚是相互的,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和企业对员工的爱护,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才会对企业和企业家忠诚。企业家对于职业经理人,不能“喜新厌旧”,对人才的发现不能光把眼光放在企业外面,而忽略内部的人才培育与、发掘和选拔。另外,企业切勿陷入“唯学历论”和“经验论”的误区,我们经常认为硕士博士应该“博”,其实,高学历者的系统教育是往“专”和“深”发展,而非在“博”上。也就是说,博士更可能是专才而非通才,而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需要用的是通才。现实中我们也常看到有些人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造成工作上的损失。
 
  谭德贵研究员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能给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诸多有益借鉴。用人的前提是知人,知人很难,因为人常有假象。诸葛亮在《将苑·知人性》中说:“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慕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关于怎样识人,诸葛亮提出了 “七观法”,唐太宗的谋臣魏征则提出了《六观法》。由于儒家政治主张的中心是“仁政”,所以主张通过考核人才“仁”否来选拔人才。孔子编订的儒家经典《礼记》中就讲到: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辩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爵定然后禄之。”荀子写《致士》,提出发掘人才、选拔贤良的方法,注重考察士人的“心术”,但大致的方法也在于不要偏听流言,要全面考察。正如《荀子·君道篇》所言: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坚持用人所长,则人人可用,各得其所,达到如韩愈在《送张道士》所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谭德贵研究员说,不论古代的国家与君主,还是现代的企业与企业家,虽然通过法律与制度可以规范约束个人的行为,但如果不是源自内心,仍然事倍功半。品质不好的人,才能越大,潜在危害性就越大,最终会成为组织的害群之马。而品质好的人,往往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并带动大家创造更多价值。谭德贵研究员说, 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激劢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的。从根本上说是以更加尊重人、重视人才为立足点。早在 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就在总结治国统兵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非常强调“上下同欲”,将它列为五个制胜必备因素之一。军队的战斗力强不强,治国政绩大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有没有共同目标,能不能同心同德,能不能步调一致。又如《诸葛亮集》“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就是要做到赏罚要分明、公正公平,方能鼓励先进,约束、鞭策后进。再如《礼记·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楔矩之道也”。意思说:上面敬爱老人,下面就会敬爱父母,尊敬长辈;上面和睦关顾同辈,下面就会团结爱护兄弟;上面悯抚养孤独之人,下面就会彼此友爱,互不欺凌,主动照顾贫弱。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管理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
 
  古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凸现,企业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人才流失常常给企业造成损失。传统文化和思想在留人方法上表现多为注重“情”字,强调心“治”,重视恩威与精神鼓励,最终达到对民“爱之如父母,则归之如流水”的效果。总言之,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管理的核心在人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正如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以“仁义““忠孝”为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管理模式,将人们言行思想引向管理目标,使组织实现良性的发展目的。
(省企联咨询部 舒志宏)
相关热词搜索: 家国四川省企业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