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政策推出已近三个月,国内经济依然未见明显起色。从公布的8月官方PMI指数来看,49.2%的水平创近9个月新低,如果对应此前汇丰PMI指数的表现,则显示出无论当前大中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因受需求不振的影响,依然表现疲弱。
11项PMI分项指标也能验证这一点,除生产指数略高于50%外,其他指数均位于50%或以下,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降幅超过3个百分点 ,对PMI下拉作用显著,考虑到前期工业价格体系同样下跌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库存越是下跌,也意味着工业生产越来越接近盈亏平衡、供需平衡的阶段性临界点,故此虽然8月PMI指数预示着9月经济依然难有明显起色,但供需状况的改善已出现苗头。
同时受极端气候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食用农产品价格已经连续6周上涨,这使得本周即将公布的8月CPI指数有望较上月小幅反弹至2%附近,但是否未来通胀会陷入“猪周期”的传统论调,还需要辩证去看待。一方面根据历史数据观察,国际玉米价格在数据上大致领先猪肉和CPI一个季度,但这一逻辑的前提来自供给端,而从需求端来理解则要考量是否会产生超额货币供给发生或者出现过度投资驱动。目前来看,这显然与“稳增长”政策的长期出发点有所背离,因此这也意味着,如果当前经济政策基调不变,对地产调控依然严抓不懈,年内通胀大幅反弹的概率也较低。
从市场层面来看,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显示,2012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在营业总收入同比增加8.57%的情况下,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全部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01万亿元,同比下滑1.55%,创2009年中报以来的最差水平。其中金融服务、采掘、交运设备等行业利润贡献最大,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行业受下游需求下滑影响利润下跌最为严重,整体来看沪市蓝筹板块盈利整体好于深市中小型公司,这也与上半年沪强深弱的格局相对应。
但如果剔除上半年银行的利润,上市公司净利润下滑近15%,这对A股市场而言意味着整体估值需要再做调整,相信8月份沪深两市的失败反弹也是基于对这一预期的提前反应。
对应今年A股市场的投资主线不难看出,在以存量资金为主的市场下,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强周期品种基于需求的持续下行,再低的估值对投资者都有可能形成“估值陷阱”,只有待其盈利的明确改善或行业产能供应端的大幅收窄,其配置价值才有望实现;而对于公司成长和盈利较为明确的消费品来说,短期较高的相对估值对新进者构成“心理考验”,对于已经持有者而言由于股价具有实质的支撑,“抱团取暖”的现象有望继续延续。
从经济整体格局来看,稳增长政策见效仍需时间来检验,9月经济将继续艰难探底,但也需注意到私人部门生产投资复苏渐有苗头,具体表现为8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显示为56.3%,环比上升0.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第三产业服务部门的活动要好于预期,而乘用车销售市场近期的小幅回暖也预示着私人消费依然保持活跃的态势。
而以电水燃气、交通、水利和公共设施这四块的投资合计增速正在逐步改善的情况来看,虽然年内投资很难恢复到20%的平台水平,但“稳增长”措施也并非完全无效,只是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阶段。
至于金融板块一枝独秀现象的解读,也可以视为考验市场情绪的重要指标,究竟是股息率攀高有助市场下跌企稳,还是银行蚕食了其他行业盈利而使得经济转型较为艰难,都仍需市场给出答案。但不可回避的是,受行业波动较小而盈利持续稳定的大盘蓝筹板块的股息率水平的持续攀升,确实也标志着蓝筹投资价值区间日渐到来,加之证监会一系列针对资本市场的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整体交易成本不断下降,RQFII等增量资金的介入也如“涓涓细流”,同样有助于营造弱市场孕育弱反弹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