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原副省长、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邹广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企业代表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入围2018四川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0强、服务业企业100强的企业表示祝贺!向为本次会议顺利召开创造良好条件的企业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明确要 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出了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部署,把质量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质量工作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与创新、开放与争创一流跟企业有什么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今年的四川百强一些基本的情况:
2017年,四川企业100强实现营收16968.6亿元,比去年上升了11.39%,利润和资产总额分别增长42.47%、9.23%,亏损企业明显减少,效益指标与研发投入都有所提升,可以说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各行各业,在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升级,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在做强做优做大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经过我会推荐,以长虹集团为代表的13家企业入围中国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9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在西部各省市中名列前茅,继续保持着西部企业与经济的龙头地位。同时,百强人均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分别为152.88万元、4.39万元、374.74万元,与中国500强平均水平(222.67万元、10.04万元、858.01万元)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世界500强差距更大,人均利润不到其16%,收入利润率只有其36%。我们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们都在强调创新驱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但百强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占营收比在5%以上的只有5家,大部分企业在1%以下,平均研发强度只有1.51%。由此可见,我们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争创世界一流,在我们已经取得了规模效益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在产业结构、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绿色环保、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是必由之路。
因此,这次会议以“践行高质量发展,争创世界一流企业”为主题,非常有意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细胞,企业发展的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另一条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谓高质量,即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是要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以及更和谐的增长,甚至可以部分放弃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而达到更高质量的发展。
对企业而言,高质量和世界一流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二是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自己的口碑品牌;三是具有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光有规模是不够的,还要有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四是要有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能够合理利用不同资源要素创造更多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市场占有率、美誉度等,标准并不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提高发展质量,争创世界一流,不是好高骛远的口号,它有必然性,也有紧迫性,需要我们清醒认识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科学研判企业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做好坚持不懈付出艰苦努力额准备,敢做善为、奋起直追。借此机会,我就如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争创一流谈几点看法,供在座的各位参考。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有效供给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下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结构性问题就是供需结构不匹配、产业低水平过剩与高品质产品短缺并存。从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前提是产业结构和层次的升级。没有高质量的供给,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企业改革是推动产业改革的微观力量。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改革顶层设计的逐渐搭建完成与一系列制度政策的出台落实,新一轮产业机构优化调整与企业改革已箭在弦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更新与进步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改进,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落实到企业层面,我们仍要把优化供给质量和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带头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结合国企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产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下决心淘汰那些靠消耗能源资源、经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的产品,降低闲置资源、低效无效资源造成的浪费。同时,要提升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盲目负债,对过剩产能及库存进行有效的利益与风险约束。
二、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驱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也常把创新挂在嘴边,但不管是在研发投入上、对制度创新的探索上、以及创新能力的建设上,都还远远不够。真正落实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需要脚踏实地、加大投入、真抓实干。
近段时间不断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以中兴通讯事件为代表的制裁事件,都表明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创新,深刻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面向世界前沿科技,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和投入;二是要加强与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三是主动参与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合作融通、共建共享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和各种社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转化率;四是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用好人才这一创新发展“第一资源”;五是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提升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和创新导向。
大企业是我国家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推动创新创造,参与国家竞争的重要支柱。我们百强企业,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克服短视行为和浮躁心态,脚踏实地,在核心技术上狠下功夫,真正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日前,在2018年全球移动宽带的会议上,华为与多个国家和机构达成合作,已签下20余个5G订单,华为不仅在技术上拥有众多专利,在芯片上的自主研发成就和整合研发能力,最终让其在一度被唱衰之后夺回国际市场。又如,中国电科集团,在视频信息、石墨烯、高功率微波器件、无人机集群等领域不断探索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禁运和封锁。除他们之外,还有很多国内的优秀企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企业的实践,都证明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内部活力
管理永远是企业发展第一命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下,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应用,企业进行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便利化,生产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因此我们在加强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更要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质业务、核心业务和战略性业务,积极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聚合效应,拓展价值链和新的增长空间,探索新商业模式,搭建客户零距离的互动平台,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积极发展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除此之外,企业应不断探索建立更有活力的内部管理机制,清除掉长期以来积累的“官僚作风”和“惰性”,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和优化配置。国有企业发挥底子厚、资源多、人才强、积累足的优势,民营企业发挥活力强、反应快、管理灵活等优势,创新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管理流程,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自生能力与容错力。
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终端体现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价值重心向服务领域延伸,将资源配置到高价值空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我国彻底告别短缺时代,现在几乎所有市场需要的产品我们都能生产出来,但许多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或者价高质次,或者环保标准太低,或者后续服务跟不上,或者与国外名牌产品“形似神不似”等,使中国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造成严重过剩,造成了产品的“浪费”。
企业要与世界一流比肩,前提一定是“质造”的实现。快速更新迭代的新技术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也成为分化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利器。要实现高质量、打造高端产品与服务,一是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工艺装备、能效环保、质量效益和本质安全水平,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老企业、老设备、老产线焕发新生机;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合理调整流程、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由卖产品向卖服务发展,由单件产品向系统集成调整,由单一业态多业态并发的方向发展;三是要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层次;四是建立“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将“工匠精神”深刻融入进日常管理;五是积极探索品牌差异化发展,打造能够推向国际的自主品牌和优质服务,并充分利用新兴媒介传播企业品牌价值。
五、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现代化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紧迫问题。对于当下的经济形势来说,推进绿色发展,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色改造,是重塑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使经济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而言,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必备条件。从区位因素看,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全国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中,位置举足轻重,企业生产经营极大的影响着四川的生态环境;从企业自身看,一流企业必然是环境友好型企业,不光生产好的商品、提供好的服务,也要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推进绿色发展,首先需要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彻底改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变“黑色经济”为绿色经济。企业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积极开展产品、生产线、工艺装备、环境设施、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低碳化、集约化、高效化改造,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其次,要积极支撑绿色能源体系的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近来出现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的障碍,市场消纳能力下降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其间也有各种利益的纠结,因而必须深化改革现有能源体制,把企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否则资源环境承载不了,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就是一纸空谈。
六、把握全面开放新机遇,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从开放到全面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虽然今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面临的挑战风险有所增加,但全球化的趋势没有改变,自由贸易、多边合作依然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我省在在全方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面临着由内陆走向门户、由后方走向前沿的历史新机遇。在开放的大格局中,四川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蓉欧快铁”的比较优势,促进更多优势产能向四川集聚,一系列人才招揽计划,也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蓉欧+”、“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程”的提出和落实,就是为了建立起与世界互联互通、无缝对接的开放大通道。这个通道不仅仅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或基础设施的物理连接,更重要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之前,我们的百强企业,我省大企业大集团的优秀代表,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和经济实力,更是要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会,主动树立全球化经营的新思维,切实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的“走出去”、“引进来”。要努力实现技术、管理、金融等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生产服务网络,在国际贸易、技术合作、人才交流、资金融通、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园区建设、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中寻求与沿线国家与企业的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即使不走出去,在国内市场也将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或顶尖企业展开面对面的竞争,更要未雨绸缪,主动变革,以全球性视野和国际化的标准武装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同志们,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争创世界一流企业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是中国企业必须肩负的共同责任与使命。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深刻认识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组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服务作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阔胸怀和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宏阔画卷上绘就更加辉煌的图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