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降息“解渴”实体经济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产经新闻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08-27 14:19:19
实体经济再迎“及时雨”。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9月6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事实上,此次降准降息早已在市场的预期之中,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其报告中指出,此次降准在预期之内,大概能释放8千亿元流动性,可对冲资本外流。但此次降息略超预期,表明决策层对经济的下行压力较为担心。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央行再次降息降准,而且降准是整体降准叠加定向降准,力度很大。背后的原因很清楚,首先是稳增长的需要,经济下行是不可承受之重。
同时,他也认为,双降也是控风险的要求。“股灾之后,6月末央行立即出手降息配合定向降准,反应比证监会更加迅速;近期汇改之后,国内外市场动荡,资金外流趋势出现,央行双降也有平抑短期资金成本、确保流动性宽松从而达到控风险的目的。”黄文涛强调。
事实上,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幅滑落至6%;投资增速创2001年以来新低,降至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10.5%,数据均低于机构的预期。近日,公布的8月财新PMI初值创2009年以来新低。这些都表明经济下行趋势仍在继续。
而与此同时,7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大降以及人民币贬值和股市压力等也让市场坚信,货币政策仍有放松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迎来了继6月27日以来年内的第二次“双降”。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部李奇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双降是为了压低资金利率,促进信用派生,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流动性,有利于经济稳增长。”
对此次政策的调整,央行负责人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较大波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谈及降准降息,央行负责人表示,降准是为了弥补所产生的流动性缺口,同时适当提供长期流动性,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降息则是为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过,黄文涛也提醒,猪周期不同以往,中国未来面对的是通缩风险而不是通胀风险。“三季度中国经济‘回撤’风险很大,GDP可能在6.7%左右。明年继续向6.5%甚至以下探底。”黄文涛判断。
因此,他预计未来仍有降息和降准的空间。“此次降息之后,基准利率创下历史新低,但由于目前存款利率普遍上浮20%,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并未放开上限,也需要降息配合从而完成利率市场化。”
降准方面,他认为空间更大。他对记者分析道:“年内还有2次左右的降准。维持未来2-3年存准率降至10%左右的常态化水平的判断,逻辑是单顺差时代来临、汇率波动引起的资金外流和N万亿地方政府债置换。”
基于市场对央行降准对冲资本流出的预期,徐高也表示,7月我国热钱流出已经高达8千亿元人民币,8月份数据会进一步加大,但此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大致也就与1个月的资本流出量相当,在未来几月预计还有更多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