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发公告,经初步核实,2011年GDP增速为9.3%,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经济下行的压力犹在(今年二季度增长7.6%,GDP增幅连续6个季度回落)。
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稳中求进”的“进”上下足工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陷入既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就可能遭遇“报酬递减法则”(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投入一定生产要素后,在人口、资源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单位生产要素所能提供的产量增加发生递减。比如投资,不少领域在“大干快上”之后出现了产能过剩,由此引发“投资报酬递减”。
对于追求有质量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可持续的“正能量”来自何方?思想创新是一大源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句转型口号也喊出了这样的内涵。
“制造”对应的是事物范畴的经济驱动,比如传统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智造”对应的则是思想范畴的经济驱动。从国民经济的意义上说,新思想意味着科研创新和技术红利。有学者指出,思想的应用不受“报酬递减法则”限制,只要持续投资人力资本就可以增加发现新思想的机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这是一个比肩发达国家的“软实力”指标。温家宝总理在去年2月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表示,“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他更重视另外两个数字: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这才是国家的未来。
思想的事物化转换是创新型经济的核心,这就需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于政府而言,有所为的领域颇多,除了增加教育投入外还包括完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来说还体现在有所不为,比如盗版软件和仿制药就是一种透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