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没有人怀疑科技飞速发展,给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
这一年,代表着科技新浪潮的人工智能开始出诗集、编剧、作曲、写书法、弹钢琴……虽然AI写的诗、编的曲都没能突破人类的创造力,但它们身上酷炫的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当可期。
这一年,互联网继续以澎湃之势,加速着对文化传播手段、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学样式、娱乐方式顺应了技术发展。手机游戏《王者荣耀》横空出世,火爆的同时,颠覆人们对传统历史人物的认知。在国内毁誉参半的网络文学,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出海”,广受老外追捧。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古代诗人轨迹地图”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这让人们感叹,如今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了,方式容易了,做学问的效率大大提高。或许,像古人那样皓首穷经倾尽一生的美谈再难现,但当今研究问题的视角、思路和方法,也朝着更多元、更开放、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这一年,人类文化生活的外延正在被技术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读书写字做文章,莫不如是。微信读书、支付宝信用借书悄然兴起,这个时代,读书是否还需要捧着纸质书的那点“仪式感”?与读书相关的传统行业还在苦苦求索——在出版界,一年一度“最美的书”文创味儿越来越浓,越来越注重设计感,古老的纸质书正力求通过形式创新开拓市场;在书店业,一座座“最美图书馆”“最美书店”如雨后春笋,24小时不打烊、办沙龙、开讲座、搞文创……不断丰富服务形式,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技术变革面前,传统的“白纸黑字”似乎也不是生活的必需,越来越多的人手写字迹难以辨认,开始有国外高校考虑用电脑答卷取代手写。当指尖飞舞的“键盘侠”开始提笔忘字,人们书写能力的下降似乎也成了我们不得不开始接受的新趋势。
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技术进步已经带动新一轮媒介革命,从而解锁了文化的又一个维度。在这场媒介变革中,人类数字化生存的趋势已无可逆转,悄然进化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倒退。这其实没什么好恐慌的,人类的文化生活原本就一直在随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不断演变。不妨试着用大历史观打量这一切,是耶非耶,还是交给时间吧。(记者 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