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从为竞技体育服务延伸到全民领域,2012年的增速将近百分之二十几。凡是利润率达到10%以上的食品行业,都是和健康相关的行业。”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3海峡两岸运动营养食品技术与应用专家论坛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对中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究竟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和国际相关产业的差距有多大,在国内的发展如何,前景又怎样呢?
中国食品科学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理事长杨则宜教授表示,该产业起步于国外上世纪30年代,而我国是1958年成立的第一个运动营养研究机构——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运动营养室。早期的运动营养食品主要由运动员消费,后来逐渐被更多普通的健身人群和体育爱好者接受。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和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2011年,运动营养产品销售全球大概214亿美元,美国30亿美元,中国只有0.9亿美元。2012年,美国能量饮料销售额是125亿美元,最好的品牌24个,最知名的品牌10个,光是Gatorade一款饮料1年就要卖出两亿美元。但是2012年在我国能见到的运动饮料只有8个。
“尽管我国运动营养的研究和市场的拓展比国外晚了几十年,但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杨则宜说,一方面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运动营养监控恢复系统,为运动员、竞技体育服务。这个体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随着奥运会的金牌越来越多,我们的服务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全民健身营养指导体系,当然这和西方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继续努力。
孟素荷认为,相比于强大的中国传统食品工业,新兴运动营养产业还有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克服。运动营养食品的科普概念,尤其需要在国民当中去普及和延伸。
杨则宜表示,制约因素中,最大的就是食品法规。美国、新西兰、欧盟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标准。中国运动营养食品分会2004年成立了以后,就开始着手运动营养食品标准的制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一共完成了5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能量、蛋白、能量控制、基酸、营养素)。2009年又发表了一个中国运动营养食品通则的国家标准(为推荐标准,而不是强制标准)。他认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众对运动营养食品的认知不足。“好多健身的朋友可以买上千元的球拍器材,买几百元的服装,每个小时的场地费花至少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但是对于几元钱一瓶的运动饮料,或是其他运动营养品(能量棒、胶囊、冲剂),却不舍得或是不懂得投入。这样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运动中容易疲劳,体力无法及时恢复。”
国内运动营养食品领军品牌康比特公司的董事长白厚增博士表示,运动营养食品的价格要比普通保健品和营养食品的价格高一些。普通消费者如果认识不到运动营养食品和普通营养食品的差距的话,很难让他们花更多的钱来购买运动营养食品。但他乐观地表示,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运动营养食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未来三五年内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第一次把运动和健身这样的行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纲要,这对整个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会不断完善。
“我认为这个行业有窗口期,最近几年就是窗口期。”白厚增说。他表示,运动营养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壁垒。“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对食品安全、食品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在生产条件、实验条件、技术研发、技术推广等,需要有一些大的资本投入;运动营养它本身不同于普通食品,也不同于保健食品,相关企业在专利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上也要下功夫。但是经过调整,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对于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发展,白厚增也给出了几点建议。他说,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这个行业中的一些龙头企业不断向消费者去推销、推广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运动营养食品由小众走向大众,这样才有可能对整个行业有更大的推动;其次是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要注重产品本身差异化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差异化,让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第三是政府和协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政策法规的建设上,对行业提出标准和规范。(本报记者 罗兵)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