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配件和装配质量拖了整机后腿
“去年从胶州市一家农机公司购买了一台价值85000元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准备麦收期间使用,谁知机器买回不久,刚开始使用就接二连三出现质量问题,许多重要部件相继更换。”这是山东消费者辛某的遭遇,而这并非个案。记者近日登录农业机械论坛发现,伴随着小麦收割的“热火朝天”,抱怨小麦联合收割机收麦时“趴窝”的使用者不在少数。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国产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生产技术并不落后,产品质量也趋于稳定。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国产机器的整体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如今的小麦收割,已基本告别了“弯着腰用镰刀割”,步入了全自动机械化时代。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山东省小麦机收基本结束,完成小麦机收面积约350万公顷、机收率98%,今年全省新增小麦联合收割机1.04万台,保有量15万多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械8万多台。
“联合收割机质量年年都在提升,谷物类收割机质量,包括小麦和水稻收割机器比较成熟。”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质量监督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投诉数据看,近几年接到的产品质量投诉较少,侧面反映了小麦收割机质量趋于稳定。
多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包括小麦在内的联合收割机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农业部关于2012年玉米收获机械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品可靠性满意度指数得分最低,为77.5。调查的800个用户累计发生故障3272次,其中产品平均累计故障次数为2.6次,可靠性能亟待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零部件质量差、装配质量低和部分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
与玉米收获机械质量情况类似,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质量可靠性也仍待提升。“生产技术没有问题,但零配件、易损件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张宗毅博士表示,国产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可靠性和日本、欧美产的机器还是有一定差距,表征故障发生频率和间隔时间的故障率仍然较高。
其实早在2000年,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对跨区收获小麦的联合收割机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不高的问题突出。比如,平均每台小麦收割机的工作时间为100小时左右,正常情况下,这个时间内轴承、皮带等零件不应该出故障,而在实际使用中问题较多,说明零配件的使用可靠性不高。
“买小麦机最怕用时出问题,坏在地里,那样就非常耽误挣钱。”山东农民李鹏畅今年购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替别人割麦赚钱,他表达的担忧正是许多农机使用者的烦恼。他们希望包括小麦收割机在内的农机可靠性再“靠谱”一点。
在国内,不少国产机器的可靠性水平已经不低,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采访中,多位业内专家均提到了福田雷沃重工公司的农用收获机械,表示其质量水平处于行业前列,可靠性也较好一些。在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产品宣传委员会副秘书长于帅看来,用户认可福田雷沃农机的主要原因是买它的机器能赚钱,而赚钱靠的正是产品可靠性支撑。
福田雷沃公司潍坊农业装备事业部孟惠艳表示,中小喂入量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变速箱、清选设备等关键零配件,生产下线后和出厂前,都会做数轮包括耐久性在内的可靠性试验,不做怕保证不了产品质量。”
于帅表示,国产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质量趋于稳定,但和外资品牌一些高端产品相比,在舒适性、效率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比如损失率控制不太好,收一些倒伏和潮湿的小麦效果不好。”
专家分析称,造成产品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外配件特别多,基本靠社会化采购,零配件采购及装配质量不好控制。“这和整个工业的配套体系不太完善、高水平的供应链相对缺乏有关。”于帅表示,由于国产收割机售价相对不高,造成选用的配件制造质量可能不理想,再加上装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就容易造成产品无故障时间短,使用时小毛病不断。
另外,从产品类型看,国产机器基本都属于喂入量偏小型,而喂入量每秒在五六公斤的较大型产品,做得不太好,这方面市场几乎被洋品牌约翰迪尔“霸占”。国内农机制造企业也需在研制大型高端农机产品上下功夫,因为大型多功能产品对可靠性、降噪等的技术要求更高,而在这方面,国产品牌需奋起直追。(本报记者 朱祝何)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