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此时降准?
追溯上一次央行全面降准,是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时隔一年多,央行为何突然降准?
“这次降准的力度属于正常,过去提准与降准,一般都是每一次0.5%,偶尔达到1%,因此这一次是惯例。”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本次央行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1%,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8%,环比上涨0.3%。
“近来CPI和PPI之间的实际差异明显,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所承受的经营压力还是很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从目前宏观经济来看,正处在恢复期,不宜采用强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此次采用小幅降准的方式符合时宜,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资金,使银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帮助产业链下游需要控制成本的中小微企业发展。
另外,“货币政策讲究的是‘相机抉择’。”郭田勇表示,通过调研发现,一些中小银行今年的资金链比较紧张,尤其是存款方面。央行此次降准可以给商业银行创造增加存款的机会,有望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降准后的资金应该往哪流?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降准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如果资金流入中小微企业,可以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压力。但是如果流入原材料市场,可能进一步引起原料价格上涨。”贺强提醒要重点关注降准后的资金流向,谨防炒作、操控物价等行为的发生。
郭田勇表示,资金流向部分原因是由市场决定的,无法保证百分之百达到预期。但是目前监管机构已有针对银行贷款等金融服务有明确规定与监控,最大限度地保证流入到实体经济领域中去。
会不会带来“通胀”风险?
有网友关心,此次降准突然释放大量资金,是否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
“理论上讲是有通胀风险,但是从现实中形成全面通胀也比较难。”郭田勇认为,在理论上,因种种原因,我国最近的货币增长速度较快,存在通胀形成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国供给侧较发达,易形成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反而对通胀形成了一种制约。但是供需不平衡仍需改进,需要采取类似增加市场上的货币量等方法来为经营困难的生产制造企业纾困。央行此次降准,正是为了助力实体经济而“小试牛刀”,并不会造成“通胀”的问题。
贺强表示,从数据上看,我国物价水平平稳,降准并不会带来潜在的通胀风险。关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他判断,今年的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将会保持持续性、稳定性,不搞急转弯,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只是类似‘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微调问题。”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