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降低存款基准利率
近期多位央行人士称,可考虑适当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多位专家表示,无论是从短期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言,还是长期降成本,下调存款基准利率是政策可选项之一。
“年初央行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理论上有助于银行资金成本下降,但当月LPR并未下降,这也说明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的动力仍有所不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这与银行负债成本偏高有很大关系。在银行的负债结构中,企业和居民的一般性存款约占三分之二,在存款基准利率长期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负债成本会呈现刚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LPR自改革后已多次下降,但存款基准利率一直未作调整,这类似于“非对称降息”。商业银行贷款收益下降,但存款成本保持不变,一定程度上会对商业银行息差带来压力。下调存款基准利率能更明显地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短期内效果比较显著,尤其对流动性来源短缺的中小银行效果可能更明显。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认为,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对银行负债的影响比MLF“降息”更加显著。若基于2019年三季度的上市银行负债结构,2月份逆回购和MLF降息10bp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负债成本的影响分别是-2.13bp、-5.94bp、-3.64bp、-2.29bp,若2月采取存款基准利率下调10bp替代公开市场操作降息10bp,则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影响分别是-7.66bp、-11.01bp、-8.81bp、-8.90bp。此外,股份行和城农商行负债成本对存款基准利率调整更加敏感。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利大于弊。首先,疫情对中小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较大,需要同步安排减税、减费、减息、减租等政策多措并举,降低经济波动。其次,疫情可能导致实体经济需求转弱,可以施加适度的需求刺激手段进行对冲。
王一峰称,“降息”并非“大水漫灌”,当前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资金价格处于低位,但核心负债成本依然偏高,降低一般性存款成本的“降息”安排更有利于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下半年通胀压力可控
专家认为,调降存款基准利率要与当前通胀水平和银行利润水平等相联系。
温彬认为,目前CPI涨幅在高位,远高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对企业和居民来说,实际存款利率会出现负利率。若调降存款基准利率,可能会出现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型存款去购买银行理财或股票等情况,造成存款分流或存款脱媒。这对银行负债稳定会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在银行揽储方面,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降低存款基准利率,银行吸收存款难度会增加,因此具体效果要进一步评估。
也有专家称,物价走势是前高后低,对利率调整的约束力将下降,而为应对疫情冲击,不排除货币政策提前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王一峰称,考虑到去年下半年CPI基数较高,随着疫情后续的缓解及猪肉供给改善引导价格逐步回落,预计全年通胀呈现前高后低的水平,下半年通胀压力相对可控。
可定向精准调整
专家表示,对于存款基准利率的具体调整方式,可定向精准调整,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兴业研究策略分析师郭益忻认为,可对不同期限差异化处理,同时进一步打开利率上浮的上限。正是由于各个期限都有基准利率,就有了定向精确调整的可能。比如,对过去一段时间增长较快的大额存单,可以对长期限降得更多一些;而对1年以内包括活期可以降得少一些。
王一峰强调,对于活期存款利率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分类定价。目前,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为0.35%,成本并不高。活期存款资金所应对的客户属于长尾客户,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并不强。银行可以探索针对活期存款的分类定价原则,通过大数据工具梳理活期存款客户的分布,根据客户的利率敏感性执行差异化的活期利率,进而起到有效降低负债成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