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市场正好反映了上述各种事件与情绪的更迭,但显然悲观情绪依然浓厚。将周一的“深V反转”叠加到近期连续的走势中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疲弱下行态势并未改变。
这一趋势始于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对某些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开批评,后续辅之以保监会及相关管理层针对险资等机构一连串的高压,市场情绪发生了很大程度的逆转。基于这种偏负面的情绪主导,市场可能很难在年底产生像样的行情。
如果说监管层监管的重点还只是停留在单一险资等资管机构层面,具有特事特办的性质,那么国海证券事件引爆的连环资金局则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潜在隐忧。
退一步讲,如果将国海证券事件限定在资管机构内部纠纷层面,那么侨兴私募债的违约风波则显然不能一笔带过。略显负面的理解是,侨兴私募债事件连结实业和资管两大主体,事件起因是侨兴集团违约,而后引发一众资管机构接连卷入,比国海证券事件更影响市场情绪。这种预期在A股上渐有放大迹象,加上正值年底,资金紧张情势再起,呈现出一派出货盛景。
可以从三个维度审视近期市场。
第一,弱势行情未现止步迹象。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从政策的延续性进行研判,监管层对险资的铁拳监管仅仅是开始,目前相关机构仅收到初步的处罚通知,而收到处罚通知到最后险资在二级市场的实质性操作尚有一定周期,靴子并未落地。
第二,国海证券与侨兴私募债引发的市场担忧仍在深度发酵。国海证券事件已得到初步解决,主要是国海证券兜底,这是各方斡旋之后的最优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国海证券,但有利于其他金融机构及稳定市场情绪。在当前的背景下,金融稳定是大前提。
然而,国海证券及侨兴私募债事件带来的联想是,这两起事件到底是不是个案?结合市场上以往诸多恶性案例来看,很多案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不过由于某些特定原因,这些案例率先东窗事发,而成为某一类事件的导火索。
因此,若市场将上述两起事件定义为一类共性事件中的两起代表案例,那么情况无疑就比较复杂。市场上每一个主体都会去想,下一个案例是哪个?将于何时爆发?按照市场一贯善于放大各种信息的风格,当越来越多的国海证券浮出水面,悲观情绪将加重。
第三,福耀玻璃曹德旺及系列企业家的“外逃”事件也放大了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忧虑。尽管大部分人都知道,外逃一说并不属实,仅是产业的正常转移,不过市场往往会对不好的预期反应较大。
今年下半年以来,确实有不少上市公司经营层面受制于包括大宗商品价格及产业政策走向的多重因素,反映在盈利层面便是不可预期,因此曹德旺的外逃论在部分领域相当有市场。
回顾2016年的市场,始于熔断暴跌、终于险资被罚导致的政策调整,跌宕起伏,市场情绪仍在悲观中徘徊,以此迎接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