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贸形势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医药产品对外贸易仍整体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98.61亿美元,同比增长11.41%。其中出口额达353.5亿美元,同比增长7.83%;进口额达2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7.01%。
非洲成为出口亮点
据记者向医药界资深人士多方求证,今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以非洲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带动的,一些来自中东、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的采购商也在其中。由于贸易壁垒,中国医药产品对欧盟市场出口出现下滑,但对非洲、东盟等市场出口增长较快,尤其是非洲已成为中国医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并成为中国本土制剂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根据中国医保商会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非洲医药产品出口额为1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8%,明显高于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出口的增速。
医药界资深人士林先生告诉记者,中国对非洲国家医药产品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非洲经济快速发展,非洲各国持续扩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资,使其对医药保健品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医药产品的价格相比发达国家要低很多,尤其是制剂类药品价格,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出口额总体增长20%以上。主要是因为药品需求不受经济形势下滑影响,消费者不会因为经济不好就忽略健康问题,而且中医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以医带药”助推中药走出国门
尽管受到各种技术性壁垒限制,今年前三季度,中药出口总额仍同比增长7.2%,表明中药出口具有广阔空间。在刚刚落幕的广交会上,很多中药企业表示,已开始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把中药推向世界。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花季红表示:“2012年同仁堂国药预计全年出口额将达到4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计划到‘十二五’计划末,在全球自由零售终端达到100家。”
此前,中药走出国门一直受到国际市场诸多力量的阻碍。由于难以拿出在欧盟有明确的15年使用记录的证明文件,以及欧洲在文化和医药传统等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等因素,中医药企业很难在欧盟市场注册成功。加之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原本艰难的药品注册环境,以及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对保健品和植物提取物产品提出新注册要求,有关进口国提高农药残留标准和中药种植标准等,都对中药产品出口形成了很大阻力。
面对主要出口市场的诸多技术性壁垒,中国不少药企通过中医文化推动医药产品出口。例如北京同仁堂就采用“以医带药”的模式,推动中药和中医走进国际市场。同仁堂在海外16个国家或地区开设了74家零售药店,几乎每家店都有驻店的中医大夫,通过中医治疗业务带动中药销售。同仁堂还在世界各地开设中医药文化讲座、中文培训班,以此促进国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把文化渗入在产品中。
不过,林先生对中药的出口前景并不乐观,他认为,中药在国际市场的暂时利好消息并不能代表中药的整体销售行情。目前,只是个别的中药品牌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销售业绩,很多中药企业还是把中药制作成保健茶饮、保健冲剂等以及外用擦剂,销售到海外。一些中药企业也承认,除了中成药出口,他们主要通过生产保健品、食品、饮料以及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原材料来扩大出口。一位资深的药品销售公司老总陈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带动中药走出海外的多为长期居住在国外的华侨,他们对中药有很强的文化认同,由于他们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很强,对中药在海外的销售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国外的主流人群对中药依然抱着很强的怀疑态度。
至于一般中国化学制剂类药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以上两位医药界资深人士都表示不看好。林先生认为,国内一些化学制剂类药品主要销售到对药品监控并不严格的非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陈先生则认为,国内很多药品都是重复生产,缺乏创新,和欧美国家技术先进、质量精良的药品生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市场难有竞争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