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钛系市场依旧表现乏力,部分海绵钛企业计划下调产量,钛材价格虽处低位但依旧成交低迷。受此影响,部分民营企业被迫暂时停产,等待市场好转后再复工。另一方面,上游部分原料价格也持续回落。9月内,高钛渣价格累计下调了200~300元/吨,四氯化钛价格回落200~400元/吨不等。但越南停止对外出口钛矿原料,使得国内钛矿价格得以逐步止跌,这也将导致钛渣、海绵钛等下游产品的成本将得到支撑,有助于维持产品价格。
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付海军,这也圆了我国长久以来的航母梦。同时,在当前钛市场低迷的环境下,舰船用钛材也成为一个较有潜力的市场。如何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得到相关订单而不是为国外企业做嫁衣呢?这就需要技术升级来保障了。但在我国,高端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一直是困扰多年的顽疾,在之前笔者也曾有提及。这次,也谈谈笔者所看到的一些问题。
高风险、高投入阻碍大型企业的研发脚步
大型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因其雄厚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优势,一直担任着研发与创新的主要角色。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成本控制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但大型企业的成本始终无法像中小型民企那样具备成本优势,盈利能力下降。而企业单独完成研发创新,是要担负高风险、高投入的,稍有差错便会陷入被动。在目前的竞争压力下,大多数企业不得不选择稳妥的成熟产品作为主要投入对象达到规模效益,对研发的投入相对不足。自然而然的,也无法担负起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只有先解决大型企业的生存问题,才能使其有效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虽然高校院所与企业也在联合做一些课题攻关,但如何将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尚待解决。
民营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技术改进难以持续
随着市场化的浪潮,中小型民企在我国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中低端钛材领域,中小企业所拥有的份额逐步增大,随着现有市场的饱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成为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日本在民用钛材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产品设计、产品质量都较为出色。在去年的中日钛民用论坛上,有人向日方询问,日方产品表面更光洁平整的诀窍在哪?得到的回答是,只能靠不断的反复改进。据笔者了解,即使是螺丝钉这样不起眼的小东西,日本企业也会不断收集客户的使用感受并不断改进,久而久之,其产品质量便得到质的提升,这种进步并不依靠庞大的资金,但却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而在我国,由于前段时期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等问题,民用领域已经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当市场陷入低迷时,许多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被迫退出,这其中也包含部分有一定经验积累的企业。虽然相关人员可以另谋出路,但其宝贵的经验却随之流失,无法持续积累与传承。
创新非企业一家之事需多方协力方有成效
大型企业在业务经营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当地公益事业与就业保障贡献力量,其身份的特殊性导致经营成本难以与民企相一致。此外,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厂家资质良莠不齐,其中一些企业为了能用低价吸引顾客,不惜降低产品品质,不按规范使用回收料也使得产品使用寿命缩短。由于并非所有客户都了解其中的玄机,这种行为导致注重产品质量的优秀企业反而因为没有价格优势而承受着额外的压力。而上述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若要有效解决,需要多方面联手合作。如国家可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大型企业分担研发风险,鼓励高端产品的技术突破;可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使之顺利度过暂时的经营困境。
而优质企业的认定及产品质量的规范及宣传则需要相关行业协会来推进,并在上层反映相关企业的合理诉求。在发现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行为时,行业协会也要及时予以纠正,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