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市场行情 > >> 需求增速相对落后,我国二氧化碳应用市场有...

需求增速相对落后,我国二氧化碳应用市场有待深掘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4-04-15 00:00:00

  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成绩显著,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能力已达980万吨。然而,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敏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回收和综合利用尚处于企业自发行为阶段,虽然严峻的减排形势和国家相关刺激政策拉动了回收项目的投资,但二氧化碳销量与装置回收能力比不断下滑,应用领域有待深度开发。

 

  多重因素利好行业

 

  据介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在100亿吨左右。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生产是最主要的工业排放源。二氧化碳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提纯净化后可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化学合成、石油开采、烟丝膨化、农业施肥、消防灭火、食品及医药卫生等多种领域。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二氧化碳规模化回收利用和下游应用研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在我国,鼓励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的政策已经出台了不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有关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要求政府为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开发、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设立专项资金,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在国务院颁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并对相关人才建设、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出安排。

 

  但赵敏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回收和综合利用尚处于市场需求推动下的企业自发行为阶段。”

 

  回收能力迅速增长

 

  1985年之前,我国二氧化碳回收对象仅限于酒精发酵尾气,用途仅为碳酸饮料。之后10年,合成氨、石灰窑排放气加入其中,1995年全国二氧化碳装置能力约200万吨。此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建设增长显著。2008年以来,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扩产和新投产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数量及能力进一步放大。

 

  赵敏指出,二氧化碳的生产受气源及应用的双重制约。目前除西藏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有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且分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全国近60%的二氧化碳回收集中在长三角及鲁冀京津地区,其中山东省装置能力接近150万吨。截至2013年,回收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全国二氧化碳生产企业280家(包括临时停产企业),其中10万吨回收能力企业29家。近年来统计数据表明:二氧化碳回收总的企业数量相对稳定,但企业的单产能力增幅较大。据中国气协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能力已达980万吨。

 

  从气源来看,当前二氧化碳回收主要来自发酵、化肥、石化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尾气。电厂烟道气、垃圾焚烧气的回收提纯试点项目也已进行。原料气利用的抽样统计分布情况表明,合成氨尾气占56%,发酵尾气占27%,石化炼化厂尾气占10%,地下气井气为6%,其他为1%。

 

  下游需求增速落后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拓宽,二氧化碳的市场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我国二氧化碳产品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中的焊接保护及食品领域中碳酸及啤酒饮料。应用情况分布为,机械制造业占50%以上,食品添加剂占20%,二氧化碳驱油占10%,烟草浸制、消防、化工原料、水处理、食品保鲜等约占20%。赵敏介绍说,鉴于二氧化碳无法长期存储,除原料气这一制约因素外,装置的实际回收量大致可以反映市场需求。

 

  赵敏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虽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和装置能力发展较快,但是由于需求增速相对缓慢。2010年二氧化碳销量与回收能力比为0.7,2012年为0.55,2013年为0.5,呈逐年下滑态势,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对此,赵敏建议各地及企业加大应用市场开发力度,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使其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

 

  ●观点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彭一宪: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单一捕集储存二氧化碳的模式(CCS)必须向捕集应用储存的模式转变(CCUS),加大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给其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使循环经济产品向精细化、高端技术化等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行,以及国内各种回收技术的相继应用,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被回收应用并进入市场,但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也加剧了产品市场竞争。另外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变,节能减排必然增加新的内容,这将加剧未来二氧化碳产品市场的供给量和竞争。对于国内二氧化碳回收企业来说,既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性能,又要加大下游应用开发投入,否则就会形成捕集排放、不减只排的局面。

 

  行业因此要更加正视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寻找新突破。虽然目前二氧化碳下游的应用已经成为各科研院所和许多企业关注的重点,但能真正拉动二氧化碳主要消费市场的主导产业仍然匮乏,所以这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业界精英们的一项艰巨任务和使命。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敏:从出台的第一个二氧化碳产品标准算起,我国的二氧化碳产品回收利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传统的应用渐趋于饱和。今后,企业应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积极参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试点;应关注二氧化碳资源化应用的进展,积极倡导和推广新的应用技术,在二氧化碳的传统用途中,主动开辟出二氧化碳新的应用。二氧化碳领域应建立一个回收、捕集、封存、利用、推广应用的技术互助体系,形成以二氧化碳应用为核心的减排产业链。

 

  天津联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薛定:加速提高并推动产业链正常运转,在“专、精、特、新”的市场认可中寻到发展之路,将是所有企业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企业一是要深入推行危化品安全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管理标准化系统,提高企业运行的软环境;二是要借助行业平台建立行业自律的互助联盟,将二氧化碳产业向高科技含量、低运行成本的方向推进,将节能减排应用到自身的发展中,永保行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三是要加大下游应用的开发,形成循环产业链结构,让二氧化碳产业嵌套在循环经济的大产业链中,形成闭路循环确保产业的持续永久发展;四是要形成行业发展共识,围绕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的调整,做自身行业发展和伴生行业同步发展的产业链。例如,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二氧化碳深井驱油的开发应用,电子行业的发展带来高纯二氧化碳的广泛应用,天然气领域发展带动二氧化碳的合成应用等。这都要求各回收企业和应用企业做好充分的技术和能力储备。(本报记者姜小毛 通讯员梁玉)

 

来源:中国化工报

相关热词搜索: 二氧化碳增速落后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