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工业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应用为抓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使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深刻印证了党中央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伟大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与正确性。
新型工业化找准突破口
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后发展国家选择工业化路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果断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要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和应用,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十年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要内涵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明确,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了坚实步伐。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使“两化”融合发展找到了有效的载体和支撑点。随着“两化”融合的系统推进,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业行业、企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体系上。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两化”融合的关键突破口。
安徽省处于全国中部,工业曾长期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在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他们以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煤、电、钢铁、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智能化”推动汽车、家电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全面实施“两化”融合,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2010年的43.7%,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转变。
这只是信息技术引领“两化”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工业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得到了普及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实力正不断由大变强。自2009年3月工信部推出首批八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第一批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23%,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重大安全事故伤亡人数年均下降17.8%,相关指标都比较多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工业竞争力全球排名已经由2000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信息化功不可没。
信息化助耗能大国“脱帽”
曾几何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是横亘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拦路虎”,我国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是发达国家的10倍。在我国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信息通信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有资料显示,由于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我国工业用水循环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十一五”时期,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和15%。
近年来,很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挖各工序各环节和管理活动的节能降耗潜力,很多地方建立起区域性的能源和环境监测平台,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钢铁行业,太钢在“增钢不增水”的方针指导下,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吨钢新水用量由2000年的21.1吨降至1.8吨,降低了91%,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济南钢铁集团以供应链物流管理等信息化手段从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入手,使2009年的吨钢可比能耗降到600千克标煤以下,部分钢厂还实现了负能炼钢,其信息化在基本操作层面覆盖了业务的98%以上,在管理业务层面(包括初始管理、统计报表分析和处理、决策等)达到了95%,大大提高了计划的执行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践表明,在原材料、化工等行业采用信息技术节能降耗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前景。在建材行业,广东新明珠陶瓷通过工艺流程优化及对烟气排放量的实时在线监控,厂区内烟尘排放浓度控制在80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控制在100毫克/立方米以下,大大优于国家标准。与2005年相比,河北唐山市201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0.4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两化”融合有力支撑了工业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信息化支撑制造模式升级
面对能源、资源压力,以集中度极高的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为继,而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制造模式向分散化、灵巧化、协同化转变提供了契机,并让工业化与方兴未艾的城镇化节拍更加吻合。
十年前,很多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相当基础,工业企业关键环节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了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定制、精益制造、网络化组织、模块化生产,这些全新的制造模式,不仅需要大型企业单体具备很强的信息化能力,更需要建立高速的泛在网络,运用新型的协同性生产工具将更多的产业链主体连接起来。以ERP为代表的信息化成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神经中枢。正是在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较好、互联网应用向深度发展的沿海等地区,涌现出山东青岛海尔、青岛红领、广东维尚家具、广东梦芭莎、宁基股份等一批模式创新的典范,企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宝钢与汽车、船舶等用钢大户,实现订单和制造的信息共享,减少了不必要的库存环节,增强了产业协同发展能力。重庆市抓住工业物流这一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建立起长江上游物流信息平台,整体推动地区物流成本下降2%。
据工信部统计,第一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共支持试点示范企业1000余家,示范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了较大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增强了产品动态感知、智能处理和优化控制能力。在珠三角地区,数控系统在机床中的价值已占机床总价值的30%以上,某些型号已高达70%。
信息化助中小企业“过冬”
近年来,面对次贷危机以及全球后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大批中小企业面临风雨飘摇的困境。信息不灵、资金链易断、用人找人难这些都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行,各地纷纷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中心等,逐步完善行政性、公益性和市场性三种机制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研发设计等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逐年提升。青岛、上海、南京等地探索出“政府补贴一点、运营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此过程中,电信运营商运用独有的网络优势,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搭建了优质平台。中国电信仅为企业做信息化培训就已覆盖308个城市、超过50万家中小企业,并已建设4万家四星数字企业,为企业提供经济实惠、简单便捷、省心安全、按月支付的信息化应用。中国移动打造开放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应用平台,已为3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了生产监控、车辆导航及调度、移动办公、手机支付、银信通等服务;中国移动“务工易”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每月提供近450万个招工岗位,每月发布超过50万条招工信息。中国联通也运用云平台为其“宽带商务集市”提供保障,为全国400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基础通信和信息化服务,采用云技术对全国多个省级宽带商务业务平台进行整合、管理、资源调配,帮助企业客户快速建立主机系统,降低能耗,降低运营成本。
据悉,2012年度中央财政安排技术改造贴息资金达228亿元,而作为“两化”融合的推进主体,工信部2012年度专项资金将支持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产品信息化和服务型制造以及面向产业服务与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服务。这些已经覆盖了工业信息化的全领域与全流程。可以预见,信息通信技术将在下一步工业转型升级中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报记者 胡虎 洪黎明)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