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公告”),其中一条“已获批准的保健食品应严格按批件载明的内容生产、标识其产品。不得生产、经营和进口贴牌保健食品”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响。据了解,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保健食品的总产值已高达2800多亿元,其中30%~40%的产值由贴牌贡献。显而易见,这一条款将对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相关举措如果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势必会引发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重大变革———由多小散乱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的市场条件已经形成,此次拟出台的新政无疑为行业升级提供了政策法规条件。
现状:“一女多嫁”乱象丛生
“贴牌(OEM),原指由采购方提供设备和技术,由制造方提供人力和场地,采购方负责销售,制造方负责生产的一种现代流行的生产方式。”这是百度百科对于“贴牌”的解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工生产。在我国的保健食品领域,有一批世界级的代工企业,比如广东的仙乐制药、山东的荣成百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它们生产能力一流、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还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可为委托企业提供从产品研究开发到生产的全套服务,在世界上具有良好的口碑。
然而,原本被视为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下的必由之路的贴牌生产,在我国保健食品领域却迅速地被“山寨”成为了另外一种被广为诟病的形式———出租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这就好比一个人把身份证租给别人用。”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介绍,有的企业持有批准证书,并且自行生产产品,但是同一个产品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包装,分别贴多个不同品牌,出现了一证多牌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申请了几十、上百个证书,但自己并不生产,而是将这些证书租赁给多家山寨厂使用,收取费用。
广州新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鹿告诉记者,上述“一女多嫁”的形式,严格来说根本连贴牌都算不上,反而更像汽车的“套牌”,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虚假宣传屡禁不止、掺伪造假时有发生、监管难度极大、消费者难以分辨。在产品外包装上印有中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小蓝帽”的保健食品本应是消费者选购的重要依据,但上述现象的存在让“小蓝帽”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租一个批文,从两三万元钱到十几万元不等,不是自己的孩子谁会爱护?许多被曝光的保健食品问题,主要来源于销售环节扩大宣传及超出生产许可范围。而贴牌生产和批文的不正当买卖也是造成行业自律不严的原因之一。”文鹿指出,有的经营企业不止找一家公司贴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为求最低成本,套用别人的保健食品标志,寻找资质不齐全的小厂生产甚至自己生产,质量无法保障。
目的:整顿市场正本清源
“来了个痛快。”不少企业在提到保健食品贴牌禁令时如是说。其实,在保健食品领域,出租批文一直是以“擦边球”的形式存在———不被允许却又不违法。“公告对业界长期以来一直惴惴不安的问题给了明确的答复,对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正本清源、健康发展是好事。”徐华锋认为,严禁贴牌产销的政策一旦出台,会把山寨工厂逐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正规的代工生产企业。
而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在对国家推行的“小蓝帽”审批制度进行反思。所谓“小蓝帽”,指的是保健食品标志,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给通过相关审批的保健食品。据了解,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小蓝帽”,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审评“五阶段”,申请一个“小蓝帽”的实际支出费用在50万元左右。而公告中另一条提出的“使用片剂、胶囊、口服液、冲剂、丸剂等形态,需定量食用且有每日食用限量的产品,不纳入食品生产许可(QS标志)范围”,更是将众多没有“小蓝帽”、打着“食字号”在生产销售的膳食补充剂、营养素类食品逼到了生死线上。
一位保健食品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表示,“小蓝帽”的审批较漫长,加之一些企业通过关系把握渠道资源,使得企业不得不在审批上支出过高的费用,这也是保健食品行业内批文出租与一号多用乱象的根源之一。“新规中的禁止贴牌、限制食品形态等条款,都迫使这些生产企业要么申请更多的‘小蓝帽’,要么退市。企业成本大幅增长,则将促使保健食品的价格提高,保健食品难以成为大众消费品,而向‘奢侈品’进军。”
对此,徐华锋认为,贴牌现象之所以广泛存在,与申请批文有一定难度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的迅猛发展和行业起点较低不相适应。2012年,我国的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到2800多亿元人民币,连续三年增长超过16%。而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激增,这个市场还将快速膨胀。与此同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起点低,处于多、小、散、乱的局面,有些生产能力强的企业不具备营销能力或没有自主品牌,另一些有品牌、有销售团队的企业无力投资建厂,于是贴牌便成为二者结合占领市场最为快捷、经济的一种形式。
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占据74.2%的份额,但在保健食品品质控制方面问题不少,销售排名位列前10名的大品牌占比不足30%。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会长张大超认为,贴牌禁令将令部分无证和非法冒用保健食品文号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逐步淘汰一批不规范的企业,净化市场,形成产销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我们协会现在每星期接到的寻求并购咨询电话就有几十个。”
建议:弹性缓冲不“一刀切”
新规让许多企业感到“压力山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贴牌生产的模式,在《商标法》中是被允许的。这是一种合法存在的商业模式。整肃市场,不应通过对某种商业模式的‘一刀切’来达到目的。”
“部分贴牌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影响了保健食品行业的整体信誉,我们赞成对其进行整顿。但对所有贴牌企业‘一刀切’,则使我们这样一向规规矩矩的企业感到‘很冤枉’。”一位李姓经理表示,其供职于国内一家有十余年生产经验的大型贴牌产品生产企业,该公司作为知名健康产品出口商,一向在国内外的健康食品供应商中享有良好口碑。他认为,提升保健食品的品质,拒绝伪劣产品,关键在于企业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政府的严格监管,而不在于该产品是否为贴牌。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介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厂家管生产、经销商管销售,这一合作模式在各个行业都屡见不鲜,在保健食品行业也存在多年。有些企业精于生产,销售能力差;而有些企业有强有力的销售手段,但是却没有生产资质。这两种企业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出台禁令的目的是要在保证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要有一定弹性,不宜“一刀切”。
徐华锋建议,对于质量有保障的代工企业,可以将委托其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数量给予一定放宽,比如说可以允许三四家品牌产品委托生产,这个产品在统一包装的基础上,在生产企业的品牌后加贴销售企业的副标签。因为原本一条生产线要生产10万件某种产品才不至赔钱,原来这10万件产品可以卖给10个品牌,而如果只许可一个品牌使用,要么只能是生产企业不开工,要么就必须由一家销售企业承担10万件的产能生产。
此外,时下从事保健食品贴牌经营的营销人员不下几十万乃至几百万人,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案可能会让很多人失去饭碗,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不管政策向哪个方面调整,都需要考量行业整体情况,不要太过急躁,不要让行业受到强烈影响,也不至令消费者产生误解,建议给企业留有一定的缓冲期。比如进口的保健食品,允许进口的这一批产品销售完成后再禁止;对国产的贴牌保健食品,允许其在保质期内销售,而不是马上收回。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保健食品市场最大的乱象来自于虚假宣传和造假而不是贴牌,大量的普通食品未经批准就声称虚假保健功能甚至是宣称虚假的疗效,尤其是在进口产品中大量存在这种现象,甚至有的产品还加入了很多非食品原料和成分。全面禁绝贴牌只能管住国内一些具备保健食品GMP资质的生产企业,并不能有效地遏制乱象。所以,对经营企业加强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规范流通企业和销售企业的行为,并设立门槛,发放市场经营许可证,使整个保健食品经营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自己的经营行为和产品安全负起责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贴牌禁令一旦实施,监管部门面临的最大困难应该是企业扎堆申报批文。”徐华锋认为,有关部门应对此做好应对准备,简化审批流程,给企业更宽松的市场环境。针对有人提出应实行保健食品备案制,他认为,备案管理一定是保健食品监管的方向,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不审批只备案,可能导致产品功能声称的乱象和消费者选择的盲目。
应对:积极革新规避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一方面期待政府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另一方面又担忧新规会让那些踏踏实实做生产的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打击。”挪亚圣诺商务总裁杨义清表示。他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具有20多年历史的鱼油生产公司,主要生产ω-3鱼油,是国内外众多鱼油保健食品厂家的原料供应商。新规甫一出台,他立刻敏锐地感受到了下游客户承担的压力,“一些生产商原定的生产计划搁置,一些原料供应商还遭遇了退单,受新规影响,企业开始观望以回避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禁止贴牌的新政出台后,有一定实力的贴牌厂商和经销商都将加大“小蓝帽”的申请力度,或打造自有品牌,或收购其他企业;弱小的贴牌经销商和厂家将会受到冲击,退出行业,从而达到政府促进行业整合的目的。但一纸命令不能斩断贴牌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往来,厂商仍可能借助经销商的渠道来销售产品,只是会换一种形式。
事实上,对于此番公告的出台,大多数保健食品企业表示在意料之中。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监管政策日趋严格,此次的公告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对此,一些企业也早有应对。此前,广东仙乐制药并购了保健食品品牌千林,自主开拓市场;而另一家大型保健食品代工企业荣成百合也正在创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团队。还有一些贴牌生产企业对新规的到来充满信心。“一方面,我们早已拥有自有品牌,但一直低调运营,现正准备对其高调宣传;另一方面,众多贴牌产品、乃至进口贴牌产品一旦退出市场,将会留下大量的市场空白,我们将极力抢占这部分市场空间。”李经理表示。
在文鹿看来,优秀的保健食品专业代工企业开始自己闯市场,除去政策环境变化的外因以外,更出于突破其自身发展瓶颈的内因,此次公告的出台契合了这一趋势。“汤臣倍健这样的大型上市保健食品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保健食品产业的竞争迅速升级,竞争门槛进一步抬高,市场上排名靠前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只有创建自己的品牌,才能加入这个高级竞争的‘俱乐部’。新政出台迫使许多行业客户转型或升级,但是留给大家的时间相当有限。”文鹿说。(本报记者徐亚静 陆悦)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