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际要闻 > >> 金融调控灵活有效 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金融调控灵活有效 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08-22 13:40:11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10年,也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护航经济稳健发展的10年。10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并着力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和力度。

  2002年,我国成功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2003年开年之后,我国在金融调控、金融改革、金融稳定等方面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央行高度重视货币政策决策的有效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影响系统性稳定的因素作出“提前量”的正确判断,科学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的各种预案。

  这一年,央行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积极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如将部分历史上形成的财政透支和借款转化为标准的、可用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国债,丰富了货币对冲工具。2003年4月,央行采取市场化发行和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相结合,既有效回收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了警示作用。此外,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在积极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人民银行利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程度深、主动性强的特点,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小幅度调整和频繁变动,有效对冲流动性。

  此后的两年间,我国金融改革都迈出了举足轻重的步伐。在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其后,我国开始着手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等,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2005年7月,我国宣布启动此后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双向浮动态势明显,汇率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

  2006年,承接和延续新世纪以来的上升周期,我国经济在投资和出口带动下,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在“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任务下,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金融宏观调控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得到了贯彻和落实。面对2007年我国经济出现的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的态势,我国货币政策也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各项措施的调控下,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步攀升。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国内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此后,我国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在一系列政策“重拳”之下,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被及时遏制,GDP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去年末的近9%,画出了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民银行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针对国内外金融形势,我国货币政策由“危机政策”逐步走向“正常化”。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转向“稳健”。这一年间,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差别化的住房贷款利率等措施,同时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011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内涵,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这一年,央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基本适度。年内,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临近年末,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矛盾局面,为此,管理层加强了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分析监测,货币政策操作上注意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搭配,同时准确把握操作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适时适度对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行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今年以来,央行已两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4月16日,央行宣布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由5%。扩大为1%。5月以来,在“稳增长”政策目标下,管理层有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力度加大。从6月8日央行第一次降息,到7月5日晚宣布第二次降息,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的两度利率下调,央行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微调预调,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0年来,我国在积极健全宏观调控手段的同时,也着力于不断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央行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逐步深化。

  10年来,我国积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全面推开人民币跨境业务。同时,积极加快债券市场发展,丰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

  10年来,我国金融稳定取得显著进展,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国际金融业屡遭重创、不少老牌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倒塌”之时,我国金融业却以自身的稳健发展态势,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稳定作出了贡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在其公布的《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和《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金融体系近年来在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性、改进金融监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

  10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服务工作,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为着力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在认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建成并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货币发行管理进一步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回顾这不平凡的10年,虽然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严峻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得当,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和艺术日益成熟,这也将为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金融调控灵活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