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刘丽娜)日本政府日前敲定的紧急经济对策有望于11日正式出台。令人关注的,不仅是这项总额逾20万亿日元(约2287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能否令日本经济起死回生,还有该计划带来的日本及全球挥之不去的货币战隐忧。
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后,在经济议题上可谓言行“雷人”。他以抗通缩、求增长为核心目标,抓刺激计划,施压本国央行。与往届政府不同,安倍设定了拯救经济的量化指标,包括将汇率压低至1美元对90日元,使名义GDP增长3%等。在债务如山的情况下,上述目标意味着大规模的货币刺激,直接表现就是使日元贬值。
针对本国货币贬值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指责,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并不服气——西方国家不是也没能履行2009年二十国集团有关放弃竞争性贬值的承诺吗?
去年,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推出“不封顶”的新购债计划,这项举措被认为对解决欧债危机具有转折意义。9月,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并在12月初再推QE4。与此同时,美联储还调整核心政策参考数据,将通胀率目标从以往的2%提高为2.5%。
发达国家一轮接一轮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其目标无非是促增长和助减债。历史已经表明,当一国债务沉重到难以摆脱时,该国货币政策往往表现在对内刺激通胀,对外货币贬值。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就曾坦言,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美国减轻债务压力。
实际上,早在3年多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朗夏尔就曾发表文章,建议有关经济体适当调高通胀率目标,例如从2%调至4%。尽管该篇文章引发巨大争议,但以布朗夏尔在国际金融界的影响力,其公开言论绝非空穴来风。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不久前说,本轮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使IMF传统的救助政策失灵。以往,金融危机在一国发生时,IMF的救助方式通常为三部分:一是令危机国家货币贬值,利用外需弥补内需;二是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三是在改革过渡期,由IMF提供临时贷款渡过难关。但如今的情形是,债务危机在发达国家集体出现,IMF的“三板斧”已然失灵,因此竞争性货币贬值无可避免,最近半年多来的情况便是明证。
如果发达经济体真能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增长,增加进口,对世界经济亦不失为好事一桩。但另一方面,在本轮货币战中,具有储备货币发行国地位的发达经济体为“攻”,新兴经济体被迫处于“守”势。面对欧美日轮番增发货币,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新兴经济体储蓄贬值已成一大忧患,资本管控能力也面临重重挑战,因此加强正当防卫、趋利避害,无疑是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
当前,货币战对世界经济合作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加强政策协调正变得越发重要。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近日呼吁:“全球化让所有国家变得更加相互依赖,因此必须有更多的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