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难民“开门”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却被自己人关上了门。最新民调倾向重新大选,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欧洲,默克尔似乎渐失权威。按照欧洲其他国家的标准,德国选民依然非常稳定,德国民粹主义新选择党距离掌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组阁失败让这样的信号变得不明朗。德国一直被视为欧洲是否稳定的象征,新政府难产无疑给欧洲带来新的变数,也令默克尔面临执政十余年来最严峻局面。
政局生变
周三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一半德国人支持重新举行大选,此前默克尔未能与另外两个党派就组建新的执政联盟达成协议,她本人也暗示不排除重新举行大选的可能性。
此次调查是INSA为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进行的,结果显示49.9%的人支持重新举行大选。结果还显示,48.5%的选民认为中左翼社会民主党拒绝与默克尔的联盟党再次组建“大联合政府”是正确的,只有18%的人支持组建“大联合政府”。
若重新举行大选,40%的选民支持默克尔再次参加竞选,24%的人希望她的联盟党选出另一位候选人。
自民党退出,组阁谈判戛然而止,默克尔的组阁难度陡然加大。德国媒体认为默克尔未来或尝试组建少数派政府,或接受重新大选。一直关注组阁谈判的总统施泰因迈尔呼吁各党履行责任,“这个责任并不是通过重新选举把选民的授权再交还给选民”。
根据最新民调,除了绿党和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得票可能增加,其他党派将没有太大变化。这是主流政党和选民不希望看到的,可能对平稳的德国政治和经济会造成负面影响。
重新大选很有可能给德国政局带来新的变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表示,如果德国进行提前大选,一方面表明德国政治之前呈现的稳定性可能是一种假象,这对德国的整个政局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提前大选的结果很难预料。社民党在之前的选举中已经失败,这次可能会拖累联盟党的支持率也进一步下降。如此一来,德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可能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渐失权威
19日是此次四党组阁谈判试探性谈判阶段的最后一天。基社盟秘书长朔伊尔当晚对媒体表示,当天对话的中心争论点是移民问题。
联盟党和自民党希望能为德国接纳移民的数量设置上限,而绿党则持相反立场。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当晚表示,自民党同绿党间的分歧过大。
组阁谈判破裂表面上看是各方分歧严重所致,深层原因在于德国社会各阶层和地区在内政外交多个问题上的分裂。财政政策、环境政策、对欧政策和移民难民政策是此次谈判中各方矛盾最突出的四个关键议题。
这些矛盾凸显德国社会在贫富差距、应对外来人口和文化以及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等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在大选中,选民投票较以往分散的现象,反映出德国社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一定程度的迷茫。
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收了逾100万难民,却没有出现民粹主义更强烈的反弹,这在外界看来很不寻常。
一年前,全世界都密切关注德国地方选举,试图从中寻找反默克尔派激烈反弹的迹象。但在当时的选举,结果传递的信号并不明朗。
不过,被学者们广为认可的一个整体大趋势是,默克尔的政治地位在下降。默克尔未能达成有关难民的可行欧盟协议,这已经损伤到她在德国国内的支持率。如今,随着德国选民开始反对她,她在欧洲的权威也将被进一步削弱。
十字路口
原本被市场预测人士认为“毫无悬念”的德国大选,却最终成了2017年全球政治领域的又一只“黑天鹅”。如果63岁的默克尔组阁失败,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政治不稳对欧元区乃至欧盟对俄罗斯、土耳其政策等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影响。
对那些把德国当成避难所的中东及非洲难民来说,德国大选的结果也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境遇。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德国重新大选将是观察民粹主义是否重燃的窗口。在去年的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大选中,全球已见证了民粹主义的崛起,但随着极右势力在今年法国总统大选和荷兰议会选举中遇挫,这股势头有所收敛。
德国目前面临数月的政治僵局,就欧元区治理和欧盟防务和救济政策改革达成一致的窗口进一步缩小。
“德国目前面临的组阁难题,自然会对在推进欧盟改革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法德轴心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默克尔4.0”尚未开启就已触礁,表明位于欧洲中心的德国自身内部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德国不管由谁来执政,欧洲之路还是会继续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分析称。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则表示,本来默克尔可以去回应马克龙的欧元区政策改革方案,但现在完全无法推进。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欧盟议题被搁置了,毕竟连默克尔现在的走向还没有确认;但另一方面也要看,下一次如果组阁,大联盟重新上台,社民党入阁,反而是因祸得福,欧洲一体化反而会更容易推进。总的来说,现在欧洲一体化处于待机模式,现在要看德国组阁的结果来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