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政企对接不到位 "最后一公里"到底"断"在哪...

政企对接不到位 "最后一公里"到底"断"在哪里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8-20 10:15:43

【编者按】

    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广东省大型骨干企业座谈会上,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会议提出,力争2017年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要从现在的150多家增加到260家以上。今天的中小企业,就是明天的大企业。如何构建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后备梯队,助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如何凝聚培养一批敢闯敢冒、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广东青年企业家?近日,团省委、省青联将联合省内多个部门启动“领航100”广东青年领军企业实力提升计划(简称“领航100”计划),同时完成广东青年领军企业发展需求调查。南方日报记者结合该调查结果,深入珠三角及粤东西北,寻找这批有望成长为“百亿级企业”掌门人的青年领军企业家,倾听他们的创业心得与困惑,从今天起推出“领航100·成长型企业调查”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一场由省政府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省领导及相关省直、中直驻粤单位的负责人一同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一名企业主讲完后,很诚恳地补充道,该问题困扰企业已久,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帮忙解决。

    在座的政府官员面面相觑后,异口同声地说,这个问题早就出台文件解决了!

    这不是在编故事或讲笑话,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戏剧化的一幕在近几年不同主题的企业座谈会上,已上演过好几回。为帮助广东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发现,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政府缺少政策支持或帮扶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信息传递不到企业群体中去。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本该成为转型推动力的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也阻慢了广东转型升级进程。

    据最近一份广东青年领军企业发展需求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是否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最新政策法规时,有54.3%的受访企业直接选择了“不能”,有14.8%的受访企业表示“说不清”,回答“能”的企业只有30.9%。

    而在是否参加过政府政策信息的辅导培训方面,62.9%的受访企业表示“是,但很少”,回答“没有”的占6.2%,“是,很经常”的占30.9%。

    对此,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应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宣传推介,同时加快发展建设各级层面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把广大中小微企业“编织”进服务网络,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刘熠 实习生 傅宇博 丁贝贝

    总策划:王垂林 陈广腾

    策划统筹:郭亦乐 段功伟 谢思佳 吴哲

    新媒体统筹:张迪

    申报文件难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每年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的项目补贴很多,但至今为止纽恩泰新能源公司从未申报成功过。“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有的是因为时间原因,有的是对申报流程不熟悉,当然也有企业自身原因。”

    当聊到政策对接的话题时,几位青年企业家的反应都很一致:本来高谈阔论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沉吟一会,再字斟句酌地回答。

    “外省有些同行,企业规模比我们小三到四倍的,一年可以拿300万到5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像我们一年几个亿的产值,每年拿到的政策补贴不到100万元。”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密升告诉记者。

    纽恩泰新能源公司2003年成立于新加坡,2005年搬迁到中国云南,因为看中广东经济发达和制造业基础雄厚,2008年又从云南迁到广东。但赵密升坦承,一直到2011年之前,该公司跟地方政府的对接仍是空白。

    赵密升所从事的热泵行业是一个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新兴行业,目前主要应用于空气能热水器。“通俗地讲,空气能热泵热水器原理就是空调(制冷)原理的反面应用:空调将空气中的热量移到室外使空气变冷,而空气能热水器将空气中的热量移到水中,使水温升高,以制备热水。”赵密升向记者解释道,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效节能环保产业,同样烧一桶水,电热水器需要四度电,而空气能热水器只需要一度电。

    作为新兴产业,空气能热水器的销售额从2003年的零突破到目前50亿元人民币左右,基本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发展。生产厂家也从2003的十几家,发展到去年的500多家。有行业专家预测,2013年作为空气能热水器行业腾飞的一年,销售额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与此相对应的,纽恩泰新能源公司凭借着持续的研发高投入和技术创新优势,销售收入以每年多倍翻番的速度增长,目前已将品牌打造成了行业排名前三(居美的、格力之后)、专业品牌第一的领先地位,成为业内成长性最强企业。

    但就是这样一家被行业冠之以“创新凶猛”之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却多次被政府科技申报文件给“难住”了。

    赵密升说,国家对节能环保行业相当重视,每年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的项目补贴也很多,但至今为止这方面的国家项目,他们从未申报成功过。“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有的是因为时间原因,有的是对申报流程不熟悉,当然也有企业自身原因。”赵密升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国家有关部门是5月份下发的文件,申报时间是7月份截止,等政策从国家层面一层层传达到省里,再从省里到市里、再到区里,企业拿到手并意识到可以申报时已经是6月底了,而创新技术项目申报需要准备的资料和数据都相当多,等他们消化完文件要求,再准备资料,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了。

    有政府扶持的企业更敢创新

    科技投入大、科研时间长、回收风险率高的生物医药行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其它行业的企业特别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鼓励成长中的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帮他们早出成果、赢得市场。只有这样,企业才敢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更多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快更好地冲刺成长为百亿企业。

    赵密升的转机发生在2011年。在一次省市领导的考察之后,该企业开始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后来才陆陆续续得到科技、经贸、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一些申报项目。赵密升干脆组建了一个团队,专人跟政府部门对接。

    但采访中,更多的企业负责人明确跟记者表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困难很少找政府部门帮忙,主要是“觉得麻烦。”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组部“千人计划”归国高科技人才所创办的,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成为植入类医疗器械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表示,广东省出台的很多政策都很好,但真正执行起来,效率还有待提高。“好政策如何落地很重要。像我们这种研发周期长、回报率也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传统的扶持方法在我们身上不见得合适。另外,政府制定的政策该怎么执行,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来做,现在政府出台的都是大方向的政策文件,关键还是需要具体的执行细则,指导企业怎么去操作。“

    同样是从事于科技投入大、科研时间长、回收风险率高的生物医药行业,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希对此也深有感触。李希告诉记者,该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的用于冠心病诊疗的一类新药——盐酸去甲乌药碱注射液,是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化合物专利的真正意义上的新药,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顺利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即将实现产业化生产。该项目已经研发了将近十五年,投入近亿元资金,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李希形容为“足以载入中国医药发展史”的高科技项目,目前从政府部门所获得的资助却几乎为零。

    李希透露,在省食药监局和珠海市的支持下,目前该项目已报到国家药监局进行审批,预计在明年中旬有望问世。“如果市场开拓顺利的话,光这一个药,一年可以增加50个亿的产值、10个亿的税收和10个亿的利润。”李希说,但推广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因此特别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只有这样,药企才能大量研发这种带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其它行业的企业,也才敢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更多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现代的企业竞争,科技肯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竞争力。在我们省还有大量的科技型企业,希望省委省政府能向科研型企业大力倾斜,鼓励成长中的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帮他们早出成果、赢得市场,为他们冲刺成长为百亿企业创造条件。”李希说。

    “最后一公里”到底“断”在哪里?

    有些政策本身缺乏科学性,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基层调研,是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有些政策宣传推介不到位,“酒在深巷无人知”,有政策而企业不知道;最后,政策还要跟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并考虑到基层落实的可操作性。这些原因都影响了政策与企业的对接。

    成长型企业们都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那么,是政府部门不作为吗?也不尽然。

    记者从省中小企业局获得的资料显示,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全省中小企业或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等9个政策文件,形成较为完善并具有广东特色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支持。

    是政府部门对政策宣讲不力吗?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企业读懂用好政策,省中小企业局联合省人社厅、地税局、广东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先后在广州、湛江、阳江、顺德、江门、中山、茂名、汕头等地举办了近10场政策解读会。同时,在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在线专访,组织南方网推出专栏《56条观察》,还在多家媒体上设置政策解读专版专刊,形成《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政策百问百答》宣传册发放企业。

    那么,政策信息对接不到位的“最后一公里”,到底“断”在哪里?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向记者分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有些政策本身缺乏科学性,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基层调研,是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所以缺乏针对性;其次是有些政策宣传推介不到位,“酒在深巷无人知”,有政策而企业不知道;最后,政策还要跟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并考虑到基层落实的可操作性。

    他建议,制定政策的部门应多深入基层,政策首先要符合企业需求,另外要注意的是,资金扶持只是政策帮扶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产业引导。要强调政策的公开、透明和科学性,让政策真正能贯彻落地,并突破小利益群体的局限。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多点“干货”,不能洋洋数千言,真正好用的就几条措施,企业看了“不解渴”。另外也不能为制定政策而制定政策,而是带着问题意识去制定政策,研究企业究竟在发展中碰到什么问题、根源在哪里,然后加以解决。

    “如果出台的政策跟大部分企业的切身利益无关,又怎么落地呢?就像天上飘香的风,刮过了,闻到味道了,却什么好处都没得到。”陈鸿宇说,与其“撒胡椒面”,还不如创新体制机制,将成长型企业“编织”起来,既需要“纵向”着力,通过构筑各级政府的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使宏观政策效应能够自上而下地渗透到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各个领域,又需要“横向”着力,通过发展行业协会、厂商会等社会组织,将分散的中小企业“编织”成具有外在共同利益和内在协同关系的“契约式实体”。

    但毋庸置疑的是,成长型企业们对政府依然寄予厚望。赵密升说,如果政府帮扶措施能到位,他有信心原定的五年目标可以在三年内达成,上市计划也至少可以提前一年。

    ■互动区

    对于如何打通政策与企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读者有任何意见建议,可登录南方报网http://www.nfdaily.cn/或@南方日报官方微博留言。我们将摘选部分网友的精彩意见刊登,欢迎读者、网友互动。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function(){ var array = new Array(["ydtj","5"],["zhengwenbbs","21"],["zhengwenph","22"],["zhengwenpic","23"],["zhengwenvideo","24"],["zwgjcbq","52"]); for(var i=0;i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