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省内民工转移首超省外输出 川劳务输出初现拐点

省内民工转移首超省外输出 川劳务输出初现拐点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08-29 11:45:27

四川省持续多年的劳务市场输出首次出现拐点——省内转移的农民工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输出农民工人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资本转移带来的必然结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正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沿海地区部分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未来此类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现象将更加突出,有关部门应提前考虑这部分农民工的城市定居,以及人力资源供需错位现象突出等问题。

省内企业“抢人”忙

8月21日上午,成都市金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楼大厅,挂着一条醒目的招聘会横幅。尽管招聘会还未开始,有不少人就早早来到现场。

四十多岁的刘师傅从几公里外的家里赶来,三个月前,他刚从外地辞工回家,准备留在成都找工作。在招聘会现场,他忙着与郑州市一家食品厂的招聘负责人王大爷交谈。招聘要求的条件是:年龄为18-50岁,男女不限,工资为2200—3200元/月,包吃住,报销赴厂车费。王大爷说,儿子在郑州开了家食品厂,主要生产麻辣休闲食品,食品厂已经营四年,不到一百名工人。因为马上就要进入生产旺季,儿子委托他到老家招工人。“老家的工人好说话,用起来顺手。”王大爷边说,边给前来咨询的人展示工厂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和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工作不累,有时会加班,但有加班费,一个星期吃一顿大餐,酒免费喝……”

与王大爷的热情相比,前来咨询的人却并不买账。刘师傅说,食品厂远在郑州,回家不方便,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也不算高,在成都周边地区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工作。其中关键原因是这种工厂的情况不稳定,有订单的时候才有活干,没订单的时候可能让工人回家休息,因此收入也不稳定,况且面粉车间粉尘大,长期在这种环境里工作对身体不好。

在招聘会现场,四位中年男子被一家劳务公司的招聘启事所吸引,某远洋公司招收多名近海渔工,三年薪水为15-20万元,并提供“五险一金”。“每年最多也就6万多的收入,而且离家太远,人身安全还不能保证。还不如在本地找个技工岗位,平均下来收入也差不多,还能回家照顾家里人。”几番议论后,四人先后离开。

某饮料厂大成都区区域经理严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公司营销结构调整,他负责招聘12个县级销售经理。一周多时间以来,他跑遍了12个县,“托熟人介绍,去招聘会,合适的人太难找。”他说,尽管跑了这么多地方,但还有两个县没有找到合适人选。在招聘会现场,为了招聘到工人,成都一些IT制造企业甚至出高价委托劳务公司招人。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成都一些火车站、汽车站看到,一些大型IT制造企业采取蹲点形式,直接到人流量大的地方招聘工人。此外,他们还定期在成都一些人力市场采取专场招聘的形式招工。在春节前后,部分企业更是用尽招数到乡村中招工。

“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返乡的农民工就越来越多。当时还担心他们的就业问题,但这几年金堂县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不少大工厂都需要人,这也吸引一批人返乡就业。”8月22日,金堂县就业局局长张宗能表示,作为四川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虽然该县整体上省外劳务输出总量大于省内转移量,但近几年省内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是不争的事实。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省转移输出的2106.77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转移人数达1091.66万人,同比增长15.5%;省外输出1012.19万人,同比减少4.1%,省内转移规模首次超过省外输出。

同时,该省上半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同比增长4.73%。其中,除省内转移人数快速上升外,外派劳务达2.92万人,同比增长23.7%。同时,收入水平也同步上升。该省上半年实现劳务总收入达到1110.75亿元,同比增长17.4%;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达到5272.2元,同比增长12.1%。

供需错位现象突出

四川出现省内就业人数超省外转移人数并非偶然。郭正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由于成都具备机械、电子、新材料、化工等工业基础,加上高校云集,拥有大量的人才,再配以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以成都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厂商驻扎。资本的转移随之带来人力资源的流动,以IT制造业为代表的本地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可以容纳更多的四川农民工返乡就业,“以前省外省内农民工就业人数在6:4左右,去年年底则变为5:5,今年上半年开始发生扭转。”郭正模认为,总体上四川省目前的人力资源依旧丰富,仍呈供过于求的状态。但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存在,一部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一部分闲余劳动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成都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市场接待用人单位9458家,提供就业岗位18.96万个,为9180名求职者办理了求职登记。今年上半年该市场的求人倍率(即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54,即1名求职者有1.5个岗位可选择。

“今年上半年以来该市场依然供需两旺,继续呈现供大于需的态势。”成都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熊程表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用工单位与求职者在观念上的鸿沟越来越大,企业希望用最少的钱雇佣最好的工人。但新一代的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精神追求、生活娱乐等要求都比较高,不仅要找到一份工作,而且多数希望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导致求职者需求与用工单位要求的技能不匹配、求职者预期与用工单位实际能提供的职位不匹配,造成“有岗无人上,有人上不了岗”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

但在成都高新区,由于其高端产业较多,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总体上,高新区并不缺少普通工人,缺少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实战型高级人才,但这种人才在很多地方都是稀缺的。”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说,成都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承接人才。以前电子科技大学80%—90%的毕业生都在沿海或国外就业,但现在80%的毕业生都选择在当地就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成都聚集了大批知名IT、软件企业,能够吸纳这些人才就业。

据介绍,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成都高新区登记注册的企业有2916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近1000家,世界500强企业52家,包括境外企业34家,中国内地企业18家,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多个行业。

摸清家底 探索跨地区合作

“招工难”、“就业难”的“双难”问题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仍突出。成都市金堂县作为四川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目前拥有金堂工业园和成阿工业园两大园区,截至7月25日,两大园区153家企业用工缺口为6484人,存在缺口的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一数字让金堂县就业局局长张宗能倍感压力。

如何将本县外出的打工人员吸引回家乡就业,这是现在摆在张宗能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几年金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吸引了大批工业企业入驻金堂”,张宗能说,工业持续发展导致用工需求急剧增加,预计两大园区全年各类企业总用工需求为8500人。

“四川各地州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批企业入驻必然造成人才需求激增,因此,合理的配置人力人才资源是大势所趋。”张宗能认为,金堂县不缺人力资源,但首先得摸清家底。到底每年有多少人在外面打工,每年能回来多少人,本地还有哪些劳动力资源可用……这些问题必须先摸清楚。

“这些工作就看谁动手快,慢了就可能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张宗能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们正着手建立两个数据库,一是企业用工需求数据库,二是劳动力资源供给库。逐家逐户实行实名制登记,动态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引进专业的职业培训机构,借助专业的人才服务机构为求职者搭建平台。“过去主要是输出去,现在要引回来。”按照张宗能的想法,他希望在摸底建立两个平台的同时,探索与附近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的跨地区合作,进行跨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据悉,四川其他一些地州亦在考虑如何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问题。

“四川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向省外输出的劳动力也不可能全部回流。”郭正模说,从长期来看,中西部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回流是必然趋势。目前虽然中国劳动力供需基本平衡,但“十二五”期间供大于求的格局可能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甚至出现部分行业和岗位的用工短缺,企业的用工成本将大幅提高。(本报记者 靳军 郭新志 四川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省内民工转移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