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来临 农信社将面...

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来临 农信社将面严酷考验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李冰洁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08-28 00:00:00

        因为服务于特定领域、承担了特定的历史责任,农信社成为我国金融领域惟一长期生活在金融优惠政策避风港下的机构。但在经济发展迫使金融体系改革的当下,在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的今天,这顶保护伞已经开始有了逐步收缩的趋势。

   

        根据监管层的构想,在未来所有的农信社都将无一例外地转成农村商业银行。这就意味着,几千家散落在我国农村领域的这些小机构将直面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在内的各种市场化挑战,习惯被眷顾的农信社能否在“公海”平稳前进,成为了当前整个行业最大的关注点。

   

        即将迎来新天地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弥补不足,残酷的市场竞争近在咫尺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信社是绝对的支农主力。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到11.27万亿元,占国内金融机构的10%左右。同时,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连续8年实现盈利持续增长,利润达1640多亿元。如果是一家独立的机构,这个数值甚至超过了很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在成绩的背后,发展不平衡、整体风险高、法人经营独立性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等各种问题也交织在这个领域,阻碍着这一类机构的发展。然而,金融体系逐步市场化的当下,农村金融机构似乎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弥补这些不足。

   

        过去的两个月,央行两次降息都允许存贷款利率进行浮动,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渐进式”的改革已经开始。与此同时,根据央行的表述,存款保险制度也已经箭在弦上,随时都有可能推出。直面市场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似乎近在咫尺。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资金偏紧的情况下会增强议价能力,但在资金宽松或经济回调的过程中议价能力会削弱,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日前,在北京理恒世元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2012首届全国农信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永发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深入一线的机构也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波动带来的变化。山西寿阳农商行行长郑俊生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两次降息该行都选择将利率上浮10%。由于当地的中小银行不多,大部分银行存款利率没有一浮到顶,通过价格优势使该行争取到更多存款。

   

        但郑均生同时认为,因为资金成本增加,如果不主动承受利润空间的压缩,有一部分压力就会转嫁到了客户,这对“三农”金融未必是件好事。

   

        对于随时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周永发认为,正从“避风港”驶向“公海”的农信社,实施这样的制度是一个有力的保障,是未来发展的一种选择,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对抵御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并不强,美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连续倒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必须主动改革

   

        为适应局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来一场上到组织架构、下到具体业务的巨大转变

   

        趋势已经确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过去的几年,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体制上动刀,这种变革也包括省联社这个过去农信改革的产物。目前,我国已经有406家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487家改制成农合行,“省联社向何处去”也成为了这个行业重要的议题。

   

        “农村金融机构比较小,单个实力不够雄厚,法人机构超过3000个,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尤其要加强研究战略规划,如果不紧跟市场,对市场敏感度不够,就有可能被淘汰。”周永发说。他认为,未来省联社要淡出管理,进一步强化服务,做好监督管理。

   

        而已经历过农信社改制的郑俊生更是感触,信用社体制下形成的工作习惯和价值观念与农商银行的固有需求间的矛盾没有解决;新型农商银行要求的管理思想尚待梳理,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没有系统性形成;适应新形势下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成员管理的体系没有建立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农商行发展过程中。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激烈转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来一场从上到组织架构、下到具体业务的巨大转变,以适应农村领域各种前所未有的需求。

   

        “现代农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个农民养50头猪可能不需要多少资本,但当养到500头时就一天都不能离开金融,而这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同时,他认为,农业产出后续的生产、加工、包装甚至“走出去”等,都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的新的资金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农信机构深耕农村,根据需求引导自身变革,但也有一大部分出现了机构脱农化,在改革的过程中“离农弃农”。

   

        “其实作为地方性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有很大优势的,其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村,如果一味的求大求洋,必定会失去农村市场的广阔天地。”周永发坦言。

   

        据了解,为顺应市场而动,不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在改革的过程中尝到甜头。据郑俊生介绍,因为贴近小微,立足县域和农村,挂牌半年来该行就增存10.02亿元,改制激发的新活力已经凸显。

   

        目前,我国已经有20家农村商业银行被英国《银行家》杂志报道,进入国际视野,改革和市场化的气息已经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了这个原本最为封闭的基层金融领域。

    
来源: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李冰洁

相关热词搜索: 利率市场化存款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