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浙江河流水质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温州等地不断有人开高价要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这让民众感到疑惑——浙江河道究竟怎么了,我们身边还有一江清水、景美岸绿的河道吗? 近日,省水利厅带领中央省市媒体奔赴桐庐,寻找浙江最美河道,破解水环境治理妙招。 浙江拥有河道(包括江河、溪流、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长度13.8万公里,河网交错,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剔除深山老林里的无人居住区,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河道长度大约9万公里。 受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动,以及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影响,浙江半数以上河道被污染了,特别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嘉兴平原、温台地区,这里的河道多数变成天然垃圾场,随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不断倒入,原来弯曲河道被填埋,水体被严重污染,发黑发臭,一些河段水质甚至从原来三类(鱼虾共存,人可游泳)变成劣五类(水体基本无使用功能,不能灌溉浇菜)。
上月,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对媒体坦言,从死猪漂浮等事件,看到政府工作不足,特别是一些小河流,断头的河流,容易聚集大量垃圾。为此,浙江提出“两清”专项行动,即清理河道、清洁乡村,用铁腕治河。 省河道管理总站副主任方自亮说,按照计划,到2014年底,浙江要基本解决河道随意丢弃垃圾废弃物和河水黑臭问题,河道环境面貌比现在明显改善,恢复河道基本功能,全省各地形成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省水利厅透露,各地将推广“河长制”,市长、县长、乡(镇)长、村主任是当地河流第一责任人,治河成效纳入年度政绩考核。
跟公路街道一样,河道整治后还要保洁。 目前,浙江每年下拨河道保洁费4000多万元,聘请约3万名河道保洁员,每人负责2-3公里河道的日常垃圾打捞清理,河道保洁覆盖率50%,两年后,保洁覆盖率这一数字要达到80%以上。 方自亮坚信,只要管住了各种污水、垃圾不向河中排或扔,经过河道清理整治和卫生保洁,一两年后,浙江越来越多的河道会变清。
环溪村:古村因治水而焕然一新 “瞧,多清澈,一点不浑浊吧!”在桐庐江南镇环溪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管理员周忠莲拿着塑料杯,从污水处理站出口盛起一杯水向我展示。 这里是浙江最早进行农村水污染物减排试点。 每天,周边606户居民的200多吨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污水处理站,经过处理排出汩汩清流。 环溪村由天子源、青源溪环绕而得名,与富阳仅一溪之隔,有620年历史。 周忠莲是村委会主任,她用排比句回忆治水前情形: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大沟就是垃圾污水家。 那段时间,因河道污染和灌溉抢水问题,环溪村与邻村常常群殴,甚至惊动省里武警部队。 2008—2011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古村落保护,桐庐县水利部门对环溪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投入280万元在村里新建生活污水池9个,农户全部实现截污纳入污水管道,黑色管道是接进农户自来水管,两根白色管道分别用于厕所和厨房的排污。 开展河道整治,投资800万元对环溪村6公里河道实施美化提升,河道清淤近1万方,拆除河道上违章建筑,将过去河道边臭气熏天的“猪栏”拆除,改造成休息茶吧,新建石板堤防1200米,将人工绿化景观与自然溪水景色融为一体。 经过综合治理,环溪村面貌焕然一新了。 “香樟伫立,绿荫环抱,溪流清澈,鱼翔浅底,村民游客或聊天休憩,或淘米洗菜”。桐庐环溪村民又回到了“小时候”的生活景象。 “现在垃圾有人拉,污水有了家,室外开百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周忠莲笑着感叹巨变。 由于治水成功、环境改善等因素推动,目前,环溪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目录。
芦茨溪:从臭水沟到天然浴场 身处富春江水库上游,芦茨溪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境内,全长22公里,石舍、茆坪、芦茨三个行政村4000人沿溪流而居。 65岁的胡继春清晰记得,10多年前,村民靠砍树烧木炭、卖木材为生,河岸两侧到处是村民倾倒的生活垃圾,胡乱搭建的猪圈和茅厕,村民到河里洗马桶,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和牲畜粪水直接沿小沟向溪排放,甚至有人把牛羊赶到裸露河床上吃草、拉屎撒尿。 日积月累,一条原本20多米宽清澈见底的原生态白沙溪,变成河岸满目疮痍河水浑浊不堪的臭水沟,鱼虾绝迹,杂草丛生,离河道10多米远就能闻到阵阵恶臭。 “那时候,一年只能挣4000多元,村内没有一条像样水泥路,没有一间新式砖瓦房,山上光秃秃的,连老鼠都找不到,泥石流频发,居住环境很差。”胡继春说。 2009-2011年,桐庐县水利部门投入2000多万资金,对芦茨溪河道实施手术式治理: 包括对溪流河道两岸堤防进行加固和绿化;清除淤泥,疏通河床,整治河坡,在两侧建2米多宽的亲水平台;对沿溪流三个村建污水处理池,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地下管道,猪舍排污口全封堵,边上建起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收集棚,村里安排槽罐车,定期收集生猪尿液给山上林木施肥。 整治后的芦茨溪河道面貌焕然一新,3米多高的整洁浆砌护堤、清澈的河水、岸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树下亲水平台上洗衣村民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民居生活画卷。 治河有什么生态修复之路呢?
水利局长带头下河镶嵌鹅卵石 “治理河道,属公益善事,大阻力是没有,但刚开始大家对怎么治河,理念上还是有很大分歧。”桐庐县水利水电局局长徐志奎回忆。 当时,老百姓们觉得,河道护堤和亲水平台用水泥抹平就好了呗,又牢又省工夫,这就是传统治河观念,把防洪安全放在首位。 徐志奎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如何保持水岸原生态有自己的感悟:在防洪前提下,河道治理一定要超前,突出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徐志奎自己下河做示范,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镶嵌在抽干水的河床泥地上,牢固又美观,与周边田园景色非常协调,就像天然雨水冲刷形成的鹅卵石镶嵌堤防平台。 村民们信服了,这么好看的河道建在家门口,何乐而不为呢? 改用鹅卵石镶嵌堤防平台人工费多出10多万元,可收获了大家对新治河理念的支持。
像路面保洁一样保洁河道 三分建,七分管。为使清水常在,水利部门还派两名水管员隔三差五巡查芦茨溪,发现河道及岸边有漂浮物等,马上通知各村兼职保洁员和党员定期义务清理,芦茨溪沿岸边设立可移动的垃圾箱16个,配备8名卫生保洁员。 现在,胡继春每天早晚都到溪边亲水平台散步,看看鱼虾戏水,呼吸新鲜空气,夏天还下河。“这里溪水清得与20年前差不多,但是河道比以前好看不知几倍。” 依托清水、青山,芦茨村办起天然浴场,家家开起农家乐。去年,全村56家农家乐,接待游客7万人次,实现营业额达35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6000元,比全镇人均年收入高出2100元。 目前,整个桐庐已完成1255公里河道清理,全县河道保洁员1364人,对生态河道实行日常保洁管理,保护好水生物环境及自然景观。陈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