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两年半来首度回落到2%以内。对此,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尽管物价连续出现下行,但下半年我国通胀压力还会持续存在。因此,在政策调控上,要加强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CPI后期或将回升
尽管物价连续出现下行,但通胀抬头的风险却仍然不可掉以轻心。“上半年翘尾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对物价走势的影响并不是特别明显,而8月份一些短期的因素,比如天气因素导致的蔬菜价格的波动,以及CPI翘尾因素的减弱,都会对今后CPI的上涨形成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认为。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也有此担心,她表示,下半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国际油价的变化,不排除个别月份CPI涨幅可能有所上升,但全年应该可以控制在3%左右的温和水平。如果今年稳增长的目标能够实现,不必担心通缩。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强调,物价指数前升后降,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由于受到基数降低等影响,8月份后同比CPI有可能出现一定回升,目前看回升力度不会太大。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通缩并非风险,通胀却是一个现实的风险。下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是持续存在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以及资源价格改革推进等一系列因素都将会推动物价上升。
政策调控需协调配合
在CPI快速下降、市场需求依然疲弱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宏观调控去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专家指出,在经济活跃度依然羸弱,物价则可能再次抬头的双重压力下,决策者一方面在政策力度上需要更好地把握稳增长与控通胀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政策组合上,需要加强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并非通胀下降后,货币政策就一定要宽松。”左小蕾认为,货币调控是否继续放松,要看市场是否有真实的货币需求。“如果盲目地放松货币,会对未来物价的再次上扬产生直接影响。”
连平认为,货币政策不是简单针对当前的CPI,而要关注未来,关注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物价走势。如果未来物价有趋势性上涨的可能,货币政策就不能过于宽松,同时最近房价出现了反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大力度调整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在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
在汇丰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屈宏斌看来,今年上半年中国财政盈余接近万亿元,可见政策并没有起到积极财政的作用,下一步财政政策应更有作为,如加大减税力度,在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以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同时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应出台为民间投资松绑的强力政策,让民间资本取代政府成为“稳投资”的主力军。(记者 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