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两级政府驻地——结古镇是“4·14地震”的重灾区,几乎夷为平地,受灾人口占全部受灾人口的40%。 昨天是青海玉树地震三周年纪念日。经过一个冬天的暂停,玉树地震灾区重建项目继续开始施工。三年来,援建者们见证了玉树的重建,而在工地领工员的一天天的记录里,重建的过程也更加具体和清晰。 玉树县结古镇中心的格萨尔广场,现在还是一个大工地。中国铁建玉树重建项目部的领工员王少华住在广场北侧的一间板房。 记者:这么厚一摞。
王少华:这些都是。 打开抽屉,拿出8本施工日志,4本笔记本,52岁的王少华有记录的习惯。 王少华:这些都是在玉树记的笔记。 从旧笔记本上的新一页,开始写下他参与玉树重建的历程: 王少华:从这开始,这天开始。 记者:2010年7月9日,晚上22点20分,银川到西宁,这是坐火车吧? 王少华:对,坐火车。 第二天,7月10日,中午到达西宁,下午坐飞机到玉树。第一次上高原,王少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适应。 王少华:当时来这感觉确实不好,上不来气儿,嘴唇发紫,晚上睡不着觉,头疼……哎呀,可折腾坏了。 记者:有没有打过退堂鼓? 王少华:肯定有,刚来的时候太苦了,住的是帐篷,白天热,晚上特别冷,帐篷里睡不成觉,特别难受。 记者:是光在心里打退堂鼓还是有提过说受不了,是不是能回去? 王少华:没提过,那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条件,只不过想一想,哈哈。 王少华和他的同事们从2010年7月11号开始搭建项目部,准备开工。他们的第一个工程是玉树州藏医院: 王少华:来这第一个工程就是藏医院,它是玉树灾后重建第一批的工程。 重建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但是藏医院到一个月之后才开工: 王少华:真正开工到8月28日了。 记者:中间为什么隔这么长时间呢? 王少华解释说,延迟开工除了因为普遍存在的土地问题,还跟两棵白杨树有关: 王少华:藏医院选址那儿有两棵很大的白杨树,这么大。 记者:噢,一个人还抱不过来。 王少华:嗯,当时的设计图纸,制剂楼跟门诊楼、住院部是连成一体的,现在分开了,就是为了躲那两棵树。 在海拔3681米的结古镇,这样两棵白杨树很难得,几个援建单位一起商量,才决定它们的命运: 王少华:我们也说了,这两棵树怎么办?设计单位和中规院的人也来看了,到最后几方面合在一起,说是两棵树不能伐,不行就把设计改了吧。这样才重新又改的设计。 王少华的施工日志里,也记下了这件事: 记者:经与设计院协商,A区C区向西平移1.97米。这个1.97米就是给树让的位置? 王少华:对,这就是定下了,8月28日,才算是正式开工的。施工的时候我们特意用砖把两棵树砌起来,上面用钢筋焊成笼子,全部护住的,像保护罩。为这两棵树我们也花了不少功夫。 两个多月之后,2010年10月30日,玉树州藏医院主体完工。但事实上在施工期间,还会有各种耽误工期的问题: 王少华:主要是电的原因耽误比较多。 玉树是青海省惟一没有大电网覆盖的地区,地震之后的电力供应更加不稳定。到现在,各个援建单位还在靠柴油发电机供电。 王少华:这不,停电了三天,这是发电机坏了。 记者:这是去年的时候,2012年7月13日、14号,一直到15号,三天的施工日志都只有一行字:“施工现场停电,无法施工”。停了三天,这是三年来最长的一次停工了吧? 王少华:对。头一年柴油的供应还特别紧张,买不上油,也会导致停电,但是时间短,几个小时。 记者:停电之后你们干什么呢? 王少华:做一些人工的活,可以抹抹灰,修补,补补洞啊,这些小活。 记者:大家也不会闲着? 王少华:对。 2012年7月,除了停电耽误三天,还有下雨耽误两天: 王少华:2012年的雨是最多的,从我们上来开始下雪,一直下到六月份,变成雨。天天下,下得实在不行了,项目部就买了雨衣。 玉树每年的冬天接近半年,天气不能满足施工条件,王少华和同事们可以停工回家。不过在玉树开工的半年里,就没有周末休息,只有下班后的时间: 王少华:乒乓球拍、桌子也有,羽毛球也有,但是也不能打,打几拍子就受不了,年轻人都呼哧呼哧地喘。晚上还要做资料,闲下来就只能上上网,上岁数不会玩电脑的就坐在一起聊聊天。 高原上的春天比较晚,但还是要来。玉树重建进入到最后一年。王少华预计在今年冬天之前,就可以完成工作,离开玉树: 王少华:我对自己盖的每一个建筑都有感情,回去之后要是哥几个在一起聊,说到玉树,比方说藏医院啊,二民中啊,是我在那儿干的嘛,也有自豪感。 记者:以后会希望有机会再来看看么? 王少华:肯定想。想来看看玉树再过几年变化有多大吧。(记者白杰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