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篇章。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问题、追求共同富裕,归根结底,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和获取。把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精神落到实处,就必须紧紧抓住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公平配置这个关键,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对加强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大意义 所谓“社会资源”,是指一个社会及其社会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社会资源是价值性、有限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所谓“社会资源配置”则是指上述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只有选择合理的、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才能使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佳效果。
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深层目标,是要把公平正义落实到我国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方方面面。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正义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公平就是一种合理的差异。社会公平有两个维度:制度安排的公平与百姓认可的公平。首先,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社会公平,主要体现为社会资源分配和获得的差别是合理的,社会机会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由开放的,可竞争的。这样的安排,使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其次,社会公平还在主观上体现为百姓的共同认可、认同。这就是社会公平度、公平感的高低问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都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十八大报告多处提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明确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力。”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公平正义是十八大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目标,是社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衡量标准。在推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和分配的同时,也就是在具体地推进和落实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是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从正向看,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离开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建设的本质。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此外,十八大还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实际就是要让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更加合理,让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普惠全体人民。
二、改善民生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所在 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当前社会矛盾多发和凸显的主要根源;民生问题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交叉连接点,同时也是对党执政能力和合法性基础的考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达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更加合理的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等直接涉及改善民生的问题作为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特别关注的领域,这正是关键所在。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实质是要在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教育领域,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十八大报告针对性地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其实质是要在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其实质是要在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收入领域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十八大报告还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番,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宣告,它意味着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将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本国人民的福利。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实质是在作为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的社会保障领域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实质是在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健康领域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合理的配置。为此,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这其中,社会管理科学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执政党和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来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推进社会和谐、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弥合社会分歧,能够有效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分配,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贯穿着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这根线索。在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主要就是使我国的社会管理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符合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并使它们转化为有可操作性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为有可行性的社会政策,从而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我国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其次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再次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高水平应该体现为社会运行有序和活力兼具。如果通过管理把社会弄成无序,肯定不是科学管理;如果通过管理把社会弄成表面有序但无活力,也不是科学管理。有序与活力兼具,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保障社会安全和个体安全,涉及风险控制的资源配置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应用,现代社会必然是充满风险的社会,如何应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考验着政府和社会应急管理的能力。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如何应对种种社会风险,缓解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社会治安、养老负担等带来的“人类困境”、“现实困境”、“未来恐惧”等多重压力,给人们足够的安全感,是我国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这些做法,正是为了应对、减轻、缓解上述各种压力,给社会以充分的安全环境,给人们以足够的安全感。正像在财富分配中要体现公平正义一样,在风险的管控上也要体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全和控制风险,同样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能让一部分人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而另一部分人则对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这不符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郑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