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强调,要下定决心、标本兼治,奋力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坐不住、睡不着、吃不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王安顺表示,未来三年本市在垃圾、污水、造林方面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
雾霾天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王安顺指出,多年以来,北京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的扩大,加之传统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成为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挑战,任务更加紧迫。今年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北京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且多次出现持续时间超过4天的情况,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广泛关注。我们举一反三,清醒地看到在生活垃圾处理、市容环境管理、制止违法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也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各区县各部门要立“军令状” 王安顺指出,今年以来,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深化大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建设,推进拆违打非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分别明确了近三年的行动计划和目标要求。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职责、责任认真进行梳理,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和要求,立下“军令状”,倒排工期,限期完成。对于一时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要分门别类深入研究,完善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不以设施不足为污染找借口 王安顺强调,环境设施跟不上,是当前垃圾、污水治理的主要瓶颈,现有设施已没有多大回旋余地,新项目越快建设越主动,成本和困难也越少。环境设施落在哪个区县,就是哪个区县责无旁贷的责任,各区县要勇于承担任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在深入挖掘现有设施潜力的同时,针对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实际情况,抓好临时环境设施建设,不以设施不足、不到位为污染现象找借口。对于新开发建设区域,要把环境设施作为先决条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不追后账、不留遗憾。
治理污水垃圾需投入848亿 王安顺说,初步测算,未来三年,污水、垃圾治理需要投入资金848亿元;平原地区100万亩造林,还需要近300亿元,仅这三项,投资需求就1000多亿元。这么大的投入,必须要有序放开各类市场,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王安顺表示,要更好利用科技创新成果。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提升废弃物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
鼓励市民直接举报环境问题 王安顺指出,要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要畅通与市民交流沟通的渠道,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回应解决社会关切,既让市民了解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成效,也要让大家客观了解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实际困难,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发现问题多在基层,要建立市民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市民直接举报身边的环境问题,使之尽早发现,及时解决。要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善于运用舆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加强宣传教育,推动难题的解决,增强全体市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爱护环境的良好局面。(记者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