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工人日报:消解公众奶粉焦虑一靠制度二靠良知

工人日报:消解公众奶粉焦虑一靠制度二靠良知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3-11 20:25:17
  如果没有香港出台的奶粉限购令,奶粉或许不会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

  有报道说,截至3月5日,共有87人因违反新例被香港海关拘捕,涉及85宗案件,其中49名为香港居民,36名是内地居民。

  对此,香港特首梁振英最近在京称,香港于3月1日正式实施“奶粉新例”,零售市场的奶粉供应已恢复正常,“新例适用于所有人,并不是针对内地居民,希望获得内地居民的理解和谅解”。

  但由此引发的关于内地奶粉质量的热议和反思却仍在持续。

  其中,也有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的回应。比如,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新任发言人吕新华声称“内地奶粉99%符合质量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委员称,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国内的乳制产品86%都是合格的,出口产品98%都是合格的。奶粉的国内标准现在也不低,有些还比国外标准高。他甚至举例子说:“我亲戚朋友家中的小孩90%以上都吃国产奶粉。”

  但这些表态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的焦虑。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崔永元面对记者的回答就颇具代表性——对于“你对中国国产奶粉有信心吗”的追问,他直截了当地说:“当然没信心啦。”记者问:“不是说中国内地奶粉99%是合格的吗?”小崔说:“我哪知道1%在哪里呀?”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一个可把“神舟”送上天、把“蛟龙”送下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的婴儿奶粉却不能让本国妈妈们放心,确实令人深思。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谈到内地市民对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时候,几欲落泪。他表示:“造成老百姓对一些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从广大畜牧工作者、乳业企业到国家政府部门都有责任。”

  代表委员们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多头管理是食品安全的硬伤。当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共包括农业部、工信部、食药监局、工商总局、卫生部等13个部门,形成多龙治水格局,对接盲点多,职能交叉严重,加上地区间的地方保护,使得监管往往体现为事故发生后的高效运动执法,对预防、遏制事故几乎无能为力。网友调侃:13个部门管不好一盒奶。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明确,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这无疑为从根本上解决监管难题提供了机制保障。

  此前,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立法上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乳品国标倒退25年之争就说明问题。《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法治进程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但其中“假一罚十”之类的规定对违法企业相当“温柔”。直到《刑法修正案(八)》出台,这个问题才得到扭转,对官员的问责才上升到法治层面。因此,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是推动当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关键。

  同时,如果理性全面地看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还必须面对一个严酷现实: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遍地开花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是监管成本高昂的重要诱因。比如,中国农产品生产还是按照承包制的初级模式进行,而10人以下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有40万家。而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美国全国只有4家乳品巨人。

  结合本次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想必未来这样的局面会随着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大步推进,会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监管的压力。

  在2008年三鹿奶粉完成对中国消费者信心致命一击后,中国乳品企业痛定思痛,婴幼儿配方奶粉在生产监管上,确实比一般的奶制品严苛,甚至率先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经过多次整顿后,许多落后产能也被关闭和淘汰了。但某些商家的唯利是图、行业的恶性竞争、监管的滞后缺位,质量事故不时被媒体曝光,严重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

  悲催的中国父母们一方面费尽心思从香港等海外市场代购,另一方面眼看着国内的洋奶粉价格持续飙升,甚至超过英国德国的零售价。

  国货当自强——一靠制度,二靠良知。否则,洋奶粉称霸中国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困境,短期内只会继续加剧。遗憾的是,内地乳制品行业的巨头,至今令人费解地集体沉默。记者 石述思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