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孙自法)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部获悉,“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极天文台等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根据最新获准颁布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在中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十二五”优先安排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除上述两项设施,另14项分别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转化医学研究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将围绕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标,建设基于光电缆的陆架和深海观测系统、基于无线传输的海底观测网拓展系统、基于固定平台的海底观测网综合节点系统以及岸基站、支撑系统和管理中心等,建成后将为国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与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南极内陆冰穹A是中国科考队首先从地面到达和利用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条件最优异的天文观测台址和天文研究长远发展的珍稀资源,中国将充分利用南极昆仑站的现有基础,在南极内陆冰穹A建设南极天文台。其主要包括太赫兹望远镜、光学和红外望远镜、远程运控系统、支撑服务系统等,建成后将开辟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太赫兹波段天文观测窗口,为研究宇宙和天体起源、暗物质、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学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建成后,将大幅提高中国地球系统模拟的整体能力和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