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5日专电 题:厕所变作“吸烟室” 控烟为何如此难? 自2005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生效七年,其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履行公约落实控烟工作,吸烟率出现下降趋势。但控烟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七年之痒”的尴尬。调查中可以发现,一些公共场所,吸烟现象仍在肆虐,部分车站候车室和医院厕所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吸烟室”。
乱象:厕所变作“吸烟室”是“毒上加毒” 公众场所严格控烟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控烟工作中,仍存在控烟意识模糊、禁烟场所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在重庆南坪汽车站,车站的厕所门上虽然贴着醒目的“禁止吸烟”的告诫标语,但七八名男子正在厕所内旁若无人地吸烟。候车的旅客刘恒说,厕所本来面积不大,吸烟的人一多,进去上厕所都变得很难受,不吸烟的人虽然捂着鼻子,也被呛得连声咳嗽。 重庆市健康教育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最近一次的暗访调查中,他们发现部分大型商场和医院的厕所里存在吸剩的烟头,“在公共场所的厕所内吸烟的现象仍很普遍。厕所内通风条件差,氧的含量相对较低,烟草在低氧状况下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连同厕所里的致病细菌被大量吸入肺中后,对人体危害可谓是“毒上加毒”。 医学专业研究生杨坤说,厕所并不能“兼职”做吸烟室,“因为空气是流通的,像候车室厕所的空气很容易就流动到整个候车室,我们虽然看不到烟雾,闻不到烟味,但不代表我们没有受到二手烟的危害。”
困境:控烟说来容易做来难 重庆某公司职员王昕是一位资深烟民,严重时一天能够吸上两包烟。“吸烟对于我来讲,几乎和吃饭一样,已成为必需品。我也想过戒烟,可吸烟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更改,在单位忍不住的时候就到厕所吸一根。”王昕说。 烟酒招待习俗也是吸烟屡控不止的原因之一。英语培训机构教师张凯华说,之前并没有吸烟的习惯,可是同事和朋友吸烟时总习惯递给自己一根,久而久之就染上烟瘾了。 同时对于严格控烟,一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士表达了担忧。重庆不少餐饮企业向记者表示,吸烟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可在饭后吸烟的行为一直很普遍,如果突然采取强制性手段不让大家吸烟,害怕会影响饭店生意。 对于二手烟造成的困扰,不吸烟的民众表示,希望自己的权利也得到尊重。“我不反对吸烟,可我希望大家能够相互体谅。”体育用品店老板卢帅说。他表示,让吸烟的人马上戒烟不现实似乎也不太人性,但吸烟的人起码要尊重下不吸烟的人。
建议:完善法规疏堵结合 专家表示,加强控烟努力建设无烟社会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宣传提高公民的认识与素养,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然也要注意疏堵结合。 重庆市健康教育所控烟办副主任吴成斌说,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全国性质的控烟法规,各地的控烟情况各有不同,但主要以劝阻告诫为主,没有严格的惩戒措施,即使有条例,但真正执行罚款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监管上存在一定“力所不及”,“对于厕所吸烟这个状况,我们不可能24时有专人在厕所监督,所以首要还是得提高大家的认识,随着自身素质提高,这种状况就会慢慢改善。” 长期关注控烟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方正表示,我国政府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控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他指出,在控烟过程中,要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合力形成舆论氛围。同时要尽快制定出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实施细则,对违反规定、不在指定吸烟点内吸烟的烟民,应作出适当的处理。 吴成斌建议说,室内是一定要全面控烟的,但在控制的过程中也要适当疏导,可以适当考虑烟民的需求建设室外吸烟区,让烟民到指定的室外吸烟区吸烟。疏堵结合体现了对控烟对象的平等,同时循序渐进建立无烟社会,也更利于操作。(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