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简俭”是更高的履职标准 “短简俭”看起来是一个外在的要求,从其内核来讲,不仅需要扎实丰富的内容去填充,更是在检验每一个干部有没有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真正愿望和实际能力。 “三短一简一俭”是作风转变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公务活动的一种明确要求,当前开始得到普遍践行,也成为作风改进的显著标志。 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简办事、勤俭节约,无疑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和指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从外在形式上看,突出表现为会议文件冗长空洞,办事程序繁琐低效,活动过程铺张浪费,造成政务运转空耗,行政成本高昂。坚决剔除之,杜绝之,既是顺应民心的现实要求,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必然方向。
但是不是会议开短一点,文件字数少一点,讲话发言压缩一点,转变作风的目的就达到了呢?我们的改变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显然不是,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短简俭”是要求,但本身不是最终目标,不是为短而短,越简越好,更不是唯求短简,不求其他。“短”一定要有内容,是实实在在、挤掉水分的“干货”,短假话、短空话同样令人厌恶;“简”是简洁、简约,是去掉浮华,直奔主题,不是少干应付,庸懒散软;“俭”是勤俭、节约、简朴,不是偷工减料,不能在履职实干上做减法。 政治新风自上而下推行,正在燃起全社会更多的期待。不能不指出,形式、风格上的仿效无疑是相对容易的,削减会议、文件、办事程序的数量、长度,改变出行方式,压缩会议的程序,也并不难办到。一谈转变作风,就一“短”了之,一“简”了之,而脱离实际的本质不改,空虚怠惰的格调不变,那就是短八股代替长八股,新形式主义取代老形式主义,不仅没有改到问题的根本上,更造成不良作风的深度蔓延和恶性循环,折损民众对作风转变的信心。这种落实“短简俭”要求中的误区,我们必须警惕和防范,这种误区,也正是作风问题长期存在、顽固存在的根源所在。“短简俭”的实质是求实、求效,是工作方法、工作方式的转换,是更高水平、更高难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转换,是从空喊口号转到面向社会实际,从蜻蜓点水转到深入问题本质,从浮华铺陈转向立足公共、节俭为民。这种高水平,高在会议文件讲话短了,倾听民声、发现问题的触角则要伸长;办事的程序简化了,解决问题要求更及时、更见成效;公务活动支出少了,服务民生、改革创新的行动却要多起来。这种难,则难在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惯性,扫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阻碍,力戒唯求上好的表态文化,真正向假长空的集体性沉默和顺从发起挑战。 作风转变关系到人心向背、执政地位,没有人会否认“短简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看起来是一个外在的要求,从其内核来讲,真正的“短简俭”,不仅需要扎实丰富的内容去填充,更是在检验每一个干部有没有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真正愿望和实际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转作风的难度估计得更高一点,让观察作风的窗口再深入一点,让评价作风的标准再贴近实际一点,好的政治风气才能根基深稳,形成一种坚固而持久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自觉。(李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