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被摆在重要位置,各地也相继结合资源禀赋制定具体施工图。
据不完全统计,近日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地公布了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5年的建设重点。
三大科创中心:战略科技力量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多个创新集聚区,分别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创新集聚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新集聚区,以及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区域性创新集聚区。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此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司长许倞说,“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强化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布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这方面,希望三地能够在政策创新上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有更多探索,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率先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目前,三大科创中心的中长期规划也已明确,其中创新策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重点。
日前,上海公布了《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将狠抓8项重点任务落实。首先提出的就是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例如,加快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和基础性前沿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
“基础研究是上海科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动力源’。”上海加强中长期基础科学前瞻部署战略研究课题组解读上海规划时表示。
在国新办举行的规划解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进一步支持上海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上海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上海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攻坚;以上海为龙头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未来产业新引擎;支持上海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上海凝聚高端人才。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告诉第一财经,创新策源并不容易,因为策源有偶然性,需要有集聚度。“各种资源禀赋、产业链、创新链有一定的集聚度才可能产生效果。很多地方都在提创新策源,但是上海是唯一一个把创新策源作为整个城市功能的城市,而不仅仅是科技一方面的能力。”
GDP总量第一的广东,在10月中上旬公布了《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解读规划时表示,“十四五”时期广东科技创新将按照“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布局重点任务。
具体来看,包括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
该规划形成了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比如,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10%,R&D/GDP达3.5%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90人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新增数量达8万件等。
而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的区域之一,北京的目标是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根据《“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战略行动计划提出,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围绕优势领域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在1月举行的发布会上,李萌介绍,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走出新路子,关键是能力和生态的构建。一是以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牵引力;二是以展开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发构建原创力;三是以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构建新动力;四是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吸引力;五是以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构建影响力。
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看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的层次系统在重点建设区域和重点工作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突出核心、向西迈进、市场为先”。
他对记者表示,在空间布局上,“十四五”期间将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的重要标杆,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由此可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项目仍然会向这些地方倾斜,形成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来开展前沿的科学、技术探索。
区域创新中心怎么做
除了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创中心之外,其他多个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份也划定了科技创新未来5年发展路线图。
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速推进,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此外,规划还明确 “抓好十大重点,形成十大突破”。
例如,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梳理形成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清单、国产替代清单、成果转化清单等四张清单,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攻关计划,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取得100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
江苏省日前公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
江苏的规划对科技强省建设作出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首要任务,把实施科技创新重点行动作为关键抓手,把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作为重要路径,把加快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强大动力。
另外,江苏规划的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强”上,即自主创新能力强,引领支撑作用强,创新体系协同强,创新创业生态强。具体来说,包括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等。
中部的科教大省湖北,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强省,跻身国家创新型省份前列,形成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力争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链接。
根据《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湖北明确“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8%、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超过70人年。
多地发力科技创新让区域创新格局进一步协调。统计局9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R&D经费分别为16517.3亿元、4662.9亿元和32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12.0%和12.4%,中西部地区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
另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9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也显示,中国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全球领先科技集群,并且大多数集群排名上升幅度明显。
张宓之表示:“在GII今年的区域板块中,粤港澳、北京、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同时绝大多数中国科技集群排名均有提升,这与我国目前形成的梯次有序的区域创新发展布局密不可分。中西部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力点。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上,引导创新资源向中西部集聚,是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作者: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