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相比一季度还在继续下滑。这种状况近10年来罕见。尽管出现这种局面与宏观经济大势呈同向波动趋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投资的大幅下滑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要显著于经济形势疲软对民间投资带来的冲击。
作为城乡居民就业的“蓄水池”,民企对就业的吸收率达到80%以上,而民间投资大幅下滑将不仅减少对就业的贡献率,而且由此可带来税收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谨慎等一系列连锁效应。这一现象的确让人忧虑,李克强总理专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来部署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党中央出台好政策“一箩筐”,但到了很多地方却把“箩筐”挂上壁,只能欣赏不能用。为何?一种可能的理由是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与企业家来往有“风险”,宁可不做也不要惹来“祸端”。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这种情况,而民营企业家就有点无所适从,明明是正常地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比如支持企业创新性投资的奖补措施,申请创新性投资立项等等,本来是正常办理,但就有不少地方官员以走程序为由拖拉,手续不全但不一次告知,而反复折腾,直至“拖黄”,从而错失发展机遇。
这样的事情,民营企业喊冤的例子很多。过去被“吃、拿、卡、要”折腾,现在却被一些懒政、怠政的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折腾。如同第三督查组在黑龙江督查和调研时,一些受访的民间企业家反映,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较突出。
如何破局?不断改善民间投资发展的公平环境,深化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是关键,这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其实,近些年来政府部门紧紧抓着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在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下了大功夫。据统计,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提前超额完成了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
但是,从民间投资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看,放、管、服改革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如何“放”?“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要贯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未明确禁止的一切产业和领域,继续精简不必要的审批事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让企业在精简高效的政务中获得改革红利,促进新的投资高潮的到来。
如何“管”?管住两头。一是管住政府。对一切阻碍市场高效运行的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坚决反对,并严厉问责,真正把能做事、会做事、敢担当的官员放到重要岗位,有奖有罚,导向明确,坚决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二是管好市场。“放”的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宽松的氛围,释放市场活力和潜力,但“放”不等于“放任”,事中、事后监管必须严厉,违法违纪,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比如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事故和企业失信行为要零容忍,实施严厉的惩戒机制,代价高到没机会翻身才有震慑作用。
如何“服”?亲商不“受伤”,勾肩不勾结,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人才吸引和培养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和改善金融服务等关键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营造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总之,只有做好放、管、服这篇大文章,才能激活民间投资,为不断下行的经济注入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使“颓势”变“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