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上海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和讯新闻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4-12-23 09:34:34

  过去三十年,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导下,通过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全球产业和价值链已经充分展开,按照不同要素的比较优势在国家或地区间布局,形成了全球的产业链。

  目前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欧美,其优势主要是技术和创新。最近三十年当中,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源头多数仍来自于欧美。

  第二大板块是东亚制造业板块,包括中、日、韩、中国台湾地区、东盟等。在该板块中,按照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日本属于第一层次,输出了大部分制造技术与工艺,台湾地区与韩国属于第二层次,中国制造业以加工和组装为主,属于第三个层次。

  第三大板块是初级产品生产。第三大板块包括巴西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主要是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是能源、矿产、粮食的主要输出国。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转移成本大大下降,转移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以及克服贸易壁垒的成本。对于芯片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言,一个芯片价值几十美元,所分摊的运输成本一美分不到,接近于零,主要的转移成本为关税、质量技术标准等克服壁垒成本。中国入世之后,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迅速推进,在一个具体的产业内部,生产的各个价值环节,按照转移成本布局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全球的价值链。

  目前全球海关统计40%是重复统计,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中国进口的产品当中,大概有40%是中国自己出口出去的。中国出口的产品,在某个国家再加工一下,然后又进口回来了,这是全球价值链所造成的。中国出口的产品也有40%是中国进口的,进口再出口。全球的贸易量因全球的价值链大大增加。

  在微观层面,到一家具体企业,也是按照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来布局全球的供应链。以苹果手机为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计,52%的附加值在苹果公司手里,30%左右的附加值被韩国、中国台湾、日本瓜分,中国大陆分到其附加值的6%左右。

  中国过去三十年为什么成功?是因为主动融入到全球产业化和价值链变化当中。某美国研究机构来到中国,跟我探讨中国模式有什么诀窍?答曰:中国的诀窍有两条,第一条是开发区,相当于将外资企业引进来,关在铁丝网里,像喂鸡一样饲养,下蛋后再运到国外卖;第二条是贸易便利化政策。

  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过去三十年全球产业链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广东浙江上海江苏都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个过程,后来国内很多深水港与开发区都想复制这个过程,大多效果不甚理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跨国企业的转移基本完成,过去三十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调整阶段已经过去了。

  多边平台边缘化

  最近几年,又有新趋势出现。制造智能化和服务舒适化融合趋势,和互联网结合,使全球价值链当中不断出现高附加价值的环节。

  最初互联网只是一个通信平台,网络可以用于发 E-mail,即所谓通信互联网时代。苹果手机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时代进入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现在人们不仅会在淘宝、京东、1号店上买卖商品,还会消费视频、音频、游戏等数字类文化产品,未来可能还会和医疗、健康、养老等融合。

  消费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是工业互联网,汽车、手表、冰箱等都会成为智能终端,发达国家可能会出现制造业的回归。在互联网创新平台基础上,建立制造工业化和服务数字化融合趋势。另外一个变化是发达国家和全球化公司的国际生产布局,正从过去的离岸布局为主转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全球规则谈判平台在转移,过去全球和贸易规则谈判都是多边平台来谈的,现在多边平台正遭遇边缘化。

  多边平台边缘化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多边机制和体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以WTO规则体系为例,它主要是解决货物贸易自由化的问题。在新的时代,特别是后危机时代,贸易自由化不是最重要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已不是在原来平台上面展开,而是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展开。贸易自由化变得不那么重要,大家对谈判的热情也不比当年。WTO的决策机制是16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遵循的原则是所有议题一致通过决策方式,过去决策方式还行得通,因为发达国家说了算,发展中国家搭便车。现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要一致通过变得很艰难。

  其次,发达国家现在正在退出多边机制。即使在WTO下面启动议程,也都是框架外。譬如所启动的T+3议程,也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虽然在WTO谈,但都是框架以外的。

  最后,发达国家退出之后,希望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这需要中国来请客,可我国既没有能量,也无思想准备。因此多边关系平台维持在那里,要让其有所作为却很难。

  现在流行伙伴关系平台,TPP是伙伴关系,TTIP也是伙伴关系。中国过去不用,现在对外谈判也采用伙伴关系。以T+3谈判为例,同意这些条款的就是服务贸易的伙伴,如果不能接受就不是伙伴,只能呆在外面,等达成共识才能进入。

  对于我国而言,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中国的贸易伙伴都是发达国家,但不是政治伙伴;中国的政治伙伴都是发展

  中国家,多数又不是贸易伙伴。像中国和日本、韩国所签的投资保护协定有附加条款,中国和美国谈成,韩国和日本就自动享受和美国谈成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已经面临着一个挑战,即接受不接受现在高标准的问题。

  现在发达国家的策略是通过大规模的伙伴关系谈判,不仅在里面推销他所谓的新规则体系,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就把新规则体系转为全球规则体系。对此,有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不接受,但不接受就意味着成为一个孤岛,会被边缘化;第二种办法是平行搞一套体系,目前中国还没有这个能力;第三种办法,即参与到规则制订当中,在新规则制订当中不断表达我国的利益,争取新的规则形成当中体现我国的利益。

  如果搞一套体系,全世界都能接受,那也不错,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行不通。譬如中国企业有些坏账,政府会出来兜底。有人曾经在OECO发表一个文章,里面提到如果中国企业借钱都需要还,GDP会减少40%。因为GDP有两种统计方法:支出法与收入法。目前我国是按照支出法计算,只要这家公司不倒闭,那么所有的支出都在,GDP都在。尽管欠银行的债务还不完,只要欠新债还旧债,就可以维持下去。如果用收入统计法,没有收入就没有GDP,银行坏账要从银行收入扣除。维持住7.5%的GDP增长率的结果,就是不断往中央银行投钱,债务链不能断,不能有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上海自贸区使命

  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战略,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还需要有全国的支持。它作为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测试平台,其创新点是营造一个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

  首先,政府职责转换,从事前审批为主,转换到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其背景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数量扩张为主转换到质量扩张为主。审批制过去对于推动数量扩张非常有效,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智能化制造、数字化制造以及金融领域,光靠审批制是不行的。

  其次,增进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是什么概念?最简略的描述是不公布不执行,凡是执行必公布。具体讲透明度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求获得性,就是政府执行的法律法规要让利益相关方知道;第二要求有可预见性,制定法律法规过程当中,要让利益有关方参与,参考意见,要设立合理的过渡期;第三要求有稳定性,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变。

  最后,就是要推进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程度。设计总体方案有三个目标: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三中全会提出以市场作为配制资源的,让市场在配制资源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市场配制资源的决定性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就是金融。

  现在经济完全全球化,而且国家如此之深刻地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价格却存在严重扭曲,原因就在于资本项目的管制、利率的管制和汇率的管制。管制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外面的货币价格比内部货币价格便宜很多,外面资本价格比里面资本价格便宜。资源错配厉害,会造成企业家都去想办法赚价差,没人愿意搞实体经济。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有个团队专门研究虚假贸易。7月份总理有个批示,今年进口增长率1.9%的原因是什么?按照进口需求弹性理论来算,如果进口增长率达到1.9%,GDP怎么可能涨7.5%?我国有大量加工贸易和原材料的进口,进口需求弹性很高。最后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深圳,在保税区保税交割仓库,有大量进入ITA的信息技术产品进进出出,没有关税,附加值又高。10月份中央开始严打,以后进口增长率很快下去了。

  据媒体报道,在旅游这个项目上,2013年我国的贸易逆差高达1000亿美元。实际上,这1000亿美元中有很多是透支的,有人借用大量身份证来换美元,更别说外贸公司把钱留在外面,还有利用信用180天的国际惯例,赚逆差和汇差。投资更管不着,无论是拍电影还是购买股权。

  如果价格扭曲,最终会导致资源错配严重。目前的思路是这样,一下就放开,可能一旦决堤就被淹死了。最后的目标是两碗水给端平,就在上海自贸区进行,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当中,要让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境外资本拿了人民币就要能够自由购买或者是出售中国的资产。如果人民币不能买众多资产,贸易就做不大。或者人民币只能够放出去,不能回来,那么人民币将来必定会大贬值。以前是贸易试点,现在海外人民币多得不得了。这么多人民币在外面,一个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大跌,那真是出大事情了。

  既然没有办法就得让人民币回来,可以买股票、买国债、并购企业。自贸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人民币回流。因此目前自由贸易账户,重点放在人民币。

  第二件事情,就是通过在人民币的经常项目,逐步放开流动宽度和深度,让它内外的利率和汇率逐步走向一致。

  假如自贸区是一个房间,第一件事情主要由央行来做,相当于做了房间里面的隐蔽工程。自来水管、煤气管、电缆、电线都排好了,什么地方是通到外面,什么地方是通到一线,什么地方是通到两线,上面有龙头吗?龙头是多大,怎么开怎么关,这些制度都设计好了。很多研究自贸区的专家都说,FT账户这件事情,是不得了的事情。

  房间隐蔽工程都做好了,就要做第二件事了:设备要进来,酒柜要搬进来。像黄金交易中心、金融期货交易、股票交易等搬进来,这些就是平台。平台搬进来之后,就要合格的参与者,谁来参与?这三件事情现在都在进行,其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个人认为,主要在监管能力上。他们老说不落地,企业等到现在为止都还不落地,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就是监管的能力问题。中央就说,你们可以有一点缺补风险,其实对操作人一点风险都不能有,尤其是开始的阶段。我主张要小心,尽量慢一点。

  可复制、推广没那么简单

  最后想交流一下自贸区的未来,个人认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强化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和体制。接下来我们的开放步伐会更大,譬如中美BRT谈判,中欧BRT谈判,10+6谈判,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怎样通过扩大开放来倒逼改革,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一个平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体制问题。过去的想法是把开放理解成扩大或者是改善部门准入,这是传统的看法。现在的看法就是开放主要精力要放在改善监管上,提高监管效率,形成国际化的方式。

  第二个问题,现在矛盾已经蛮突出了,就是逐步从个别的试验平台,转向一个体制的试验平台。现在我们还是传统思路,27年7~8平方公里,对实物贸易是有效的,对服务贸易是无效的。服务贸易不可能把你限制在一个铁丝网里面。今后服务业的开放都能看到同样的问题。譬如电子商务,还有跨境通,如果亚马逊这件事情办成了,完全和二线没有任何关系,是电子商务平台,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没有监管,那么监管怎样跟上去?

  第三个问题,就是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负面清单出了2013版、出了2014版,我认为未来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第四个问题,自贸区的金融改革的试验要跟上海金融建设联动。金融的可复制、可推广,中央明确决定不是在全国推广,而是在特殊监管区里面推广,金融改革的推广是金融中心的事情,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

  个人的看法就是自贸区的价值、意义、重要性,会逐步体现出来。自贸区有多难,就说明改革有多难,自贸区的成绩有多大,也说明改革成绩有多大。希望全国各地的同志,都以这样的心态来看这个自贸区。

  有相关领导告诉我,现在部分兄弟省市认为在自贸区这个问题上,上海先行先试,兄弟省市在等着复制推广就可以了。可复制可推广,没有这么简单,特别是金融里面。监管制度是否上得去,或者没有全国配合的支持,没有中央大力支持,是做不成事情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金融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