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博士。
打开四川地图,天府之国的版图犹如一位张开双臂的舞者。在中国的时代版图上,未来的四川将如何上演一曲精彩舞蹈?在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博士看来,成都是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但要跳好“四川之舞”,必须补上短板,136个县域经济是四川未来的新空间和新机遇。
日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博士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就我省在“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治蜀兴川新思路下,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全面又深入地解读。
“跳好四川之舞,最重要的曲目是新型城镇化。只有打通21个市州的‘穴位’,活跃136个县域经济的筋骨,才能‘一舞剑器动四方’(四川183个县区市,其中136个属县域经济)。”李后强认为: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广阔天地,正是四川新未来的发展空间所在。
空间何来?成都“装”不完大四川
华西都市报:四川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和机遇在哪里?
李后强:成都是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称为“西部之心”。但是一个人光有强大的心脏,其他脏器、四肢、经脉不健壮,也谈不上完美。要跳好“四川之舞”,必须补上短板。
目前,成都“一核独大”的效应明显。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监测报告》显示,成都2012年中心城区新型城镇化率为96.7%;二圈层新型城镇化率为49.8%,三圈层新型城镇化率为34.3%。而截至2012年末,四川省城镇人口3515万人,城镇化率达43.53%。四川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如果全省8900多万人口,都往成都转移,能放得下吗?吃住、交通、环境都是大问题,显然不现实、不科学。
目光越过成都平原,视野豁然开朗:截至2012年,四川共计136个县属于县域经济,占全省面积的94.2%,其中涵盖的常住人口占全省的69.2%。如此广阔的天地,是四川未来的新空间和新机遇。
突破在哪?天府新区引领城镇化样板
华西都市报:21个市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县域城镇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李后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中心城市就像一个个大火炬,必然将活力辐射到县域城镇。“解剖”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可以看到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8个大城市和16个中等城市为骨干,28个小城市与1793个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正在建设的天府新区,也将成为四川乃至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天府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加坡两倍,比香港还大。天府新区定位于“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它所涉及的37个乡镇,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机遇,也将为全省积累新型城镇化经验。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我省新型县域城镇化将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场镇为副中心、一般场镇为节点、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聚居点为基础的体系。借此东风,未来10年,四川省城镇化率有可能每年提高1-1.2个百分点,2023年达到60%以上。
挑战何在?要谨防五种“伪城镇化”
华西都市报:四川的新型城镇化将面临哪些挑战?
李后强:城镇化并非修房子、修路,把农民搬进城那么简单。四川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避免五大问题: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避免赶农民进城的“被动城镇化”。
与此同时,城镇化与农村不应该是矛盾的关系,应该允许城镇居民返回农村。大胆让市民“上山下乡”,可以形成城乡大交流,把农业盘活。
县域新型城镇化可分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4个类型,用不同方式推进。平原地区发展产城融合,加快把一批县城建设成为中小城市;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一批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盆周山区开发资源,促进城镇建设和人口聚集;民族地区则发展特色旅游。
改户口只要几分钟 但城镇化是系统工程
华西都市报:新型城镇化将改变谁的生活?
李后强:城镇化包括三个方面,即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基于城市人口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这一轮城镇化新在何处?正是在于人口的城镇化。
把一个农村户口改为城市户口,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伴随来的系列转变却是长期过程。农民变为城市居民,要同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政府要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否则,仅是身份的变化,会引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问题。
四川的这一轮新型城镇化是主动型以人为主的模式。例如四川省政府在《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提出,今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城镇人口150万。围绕这150万人,同时也要新增二、三产业就业岗位150万个。
同时,四川21个市州还要推进农村土地、宅基地等合理流转、改革确权,让农民带着财产进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全面开放县城、小城镇的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让进入城市的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记者 王丹 实习生 陈钱芳 摄影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