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我们从创造和发挥四川的区位优势出发,确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加快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努力走在西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前列。”
近几年,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而艰难的不平凡历程。面对前所未有的地震灾害,四川省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走出了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
努力走在西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前列
记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四川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已经取得了哪些突破和进展?
刘奇葆: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虽然地处内陆,但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我们从创造和发挥四川的区位优势出发,确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即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努力走在西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前列。
几年来,我们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四川经济在困境中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重大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布局取得突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主体骨架,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通车、在建里程已双双突破6000公里,“蜀道难”状况正在加快改变。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一批灌溉面积100万亩到300万亩以上的特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一大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天府新区开工建设,开辟了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这些有力奠基了四川长远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四川经济版图”。
转方式调结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
记者:四川大灾之后不仅经济上了更高台阶,而且实现了结构优化升级,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刘奇葆:近年来,我们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从四川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具体化,实现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科学发展。我们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大灾之后四川经济发展上了新的更高台阶,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提升,出现了一些转折性、跃升性的变化。全省工业增速连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工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的经济结构正在改变。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
我们从实践中得到的启示是,转方式调结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与加快发展并不矛盾;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转方式调结构,不能把加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对立起来。
以引进高端现代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记者:四川作为内陆省份,是如何走出一条通过开放加速转型升级的路子?
刘奇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四川迎来了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期。从发展阶段来看,四川处在构建现代城市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居于主导地位。这几年,我们坚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把四川打造成为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与投资的首选地和示范平台,通过引进重大高端现代产业助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们把招商引资与重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有针对性地招大引强,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推动产业链条完善,促进相关产业崛起,形成了用开放的办法迅速做大产业的清晰思路。集中引进了联想、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仁宝等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品牌商和制造商,成功引进了一汽大众、德国大众、韩国现代、吉利沃尔沃等一批品牌汽车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进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一批现代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不断上档升级,走上了一条高点起步、高端切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用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开放平台,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在更广领域分享发展机遇,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催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推动经济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记者:四川是科技资源大省,如何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
刘奇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推动产业发展重大转型。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这是由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决定的。四川随着发展条件的改善和经济规模的做大,必然要求改变低端、低效的粗放增长,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显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几年,四川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军工技术强等优势,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子。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高端切入点,成立产业基金扶持优势产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十二五”期间,安排实施1500项成果转化项目,将带动实现产值1.2万亿元以上,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我们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动力
记者:四川提出“建设民生政府、发展民生经济”是基于什么考虑?
刘奇葆:地震造成上千万人受灾,但灾区没有出现社会动荡,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做实。只要把群众的事情考虑好了,再大再难的事情都好办。这几年,我们正确处理强省与富民的关系,人民群众收入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
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民生投入不减,2008年以来坚持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一大批涉及群众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民生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和明显改善。在藏区实施“三大民生工程”,规划建设1409个牧民新村,建设定居房近10万户;“9 3”免费教育计划累计培养藏区学生近3万名。在彝区完成“三房”改造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工程”。推进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 连片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全省社会和谐稳定。
在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我们在这几年推进民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民生政府、发展民生经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加快建设全面小康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