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1100多名村民全部入住由武警四川总队一支队为他们支起的187顶帐篷。村头干活的魏大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的“玉溪新村”。新华社发 (刘海山摄)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灾后第六日,灾区各个乡镇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商店开门营业,村民们打出了感恩标语,小孩子在公路上玩耍……
灾区山区,一支支应急评估队伍正忙碌地进行灾情评估。《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国家有关部门组成的应急评估专家组4月21日抵达灾区,目前灾情评估已进入最后阶段,这一两天就会结束。
进展:灾情评估进入最后阶段
在芦山县宝盛乡,《经济参考报》记者见到了来自武警黄金三总队的70多名官兵。工程师吴青松介绍,他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和地方技术专家一起,为一座座大山“号脉问诊”,进行次生灾害评估。目前,他们查到了27个崩塌体,其中3个已经出现滑坡。为了确保人员安全,他们已经提出了防护、治理意见。
这些武警官兵只是在灾区紧张地开展灾情评估工作的一部分人员。地震灾害发生一天之后,4月21日,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抗震防灾处处长张鹏就到达了灾区。他是住建部、国土部、国家地震局及四川省有关部门近400人组成的应急评估专家组的一员,他们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就是为了及早展开灾情评估工作。
在整体评估过程中,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负责编制一张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烈度图。这张图将给出本次地震不同震区地震强度,也将为今后的应急、恢复重建和本地建筑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为了尽快绘制这张指导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烈度图,中国地震局在4月20日地震发生当天就派出了330人的现场工作队。截至目前,工作队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对灾区的房屋、建筑、生命线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此外,对灾区的233个滑坡点和126个居民点进行了卫星遥感影像的灾害解译。
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钟勉在国新办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其中之一,是 着 手 开 展 灾 后 重 建 准 备 基 础 工作。已经开始灾害损失的评估工作,界定重建范围,既要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修复和废墟清理工作,也要确保灾区用水、用电、用油、用气稳定供应。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重建规划。
25日晚上,正在写报告的张鹏被《经济参考报》记者打断。他告诉记者,灾情评估已进入最后一个阶段,这一两天就会结束。评估结束后,当地将对评估中认定危险性较大的房屋进行拆除。国土部还将勘测划定相对危险区域,例如易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危险区域,地震局还需确定是否存在新的断裂带等问题,对之后规划做参考。“芦山、宝兴、天全三县灾情较为严重,民用房屋大多需要重建。”
思路:灾区重建规划先行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在灾情评估工作完成之后,重建规划工作即将提上议事日程,这一规划将决定灾区重建的方式。
“现阶段最需要的不是重建需要多快速度,而是需要规划先行。这一规划将影响灾后重建的整体布局与方向。其中,选址、功能配套、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设计尤其要慎重考虑,应最大程度保证有效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张强说。
地质学家、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原总工程师范晓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此次灾后重建首先要对灾区的建筑情况和抗震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应该更严格地执行国家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除了对学校、医院、供电、供水等重要设施按高标准设防外,还应更多地注意对普通居民建筑的指导和监督。
“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向应该更多地向民用建筑抗震设防方面倾斜,鼓励和提倡使用轻型和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同时保护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对民房的灾后重建除了给予资金补助外,还应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的支持,以减轻民众灾后重建的负担。”范晓说。
除此之外,基础设施的重建也迫在眉睫。据了解,芦山地震以后,由于基础设施受损、交通通讯中断,灾区出现了食品、饮用水、帐篷、药品等物资短缺的情况。这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关注在灾害易发地区的当地,应建立应急卫星通讯设施以及保证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
“这种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应落实到县城和乡镇,物资储备也可利用现有的社会仓储和商业网点,由国家给予一定补贴,增加一定的物资储备量,便于在紧急情况下调用。”范晓建议。
但他同时也提醒,灾后重建的资金本来就有限,应该用到真正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多上大的基建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这些项目只会成为巨额亏损的黑洞和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在环境条件已严重恶化、地质灾害风险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基础建设项目可能会成为新一轮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范晓认为,此次灾后重建,应当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敏感区域新上开发项目,让遭受地震严重破坏的山区能够休养生息,恢复生态,还民众、社会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家园。
建议: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灾区一线看到,在此次地震中大量倒塌的房屋,还是砖混结构的典型老式南方民居。许多自然村庄散布在芦山、宝兴县域的大山上下,这些地方原本就自然灾害频发。
宝兴县县城所在地穆坪镇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沟“V”字形峡谷,场地狭窄,两岸平均坡度大于45度,且一坡到底,无缓冲平台。国内地质专家近日对地震重灾区宝兴县初步排查发现,包括冷木沟泥石流隐患点在内能威胁到宝兴县城的灾害点就有65处。记者了解到,2012年8月冷木沟就曾因暴雨发生过泥石流灾害。
参加此次排查工作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裴向军向记者介绍说,宝兴县城地震中发生的房屋倒塌或受损均与地质灾害有关,崩塌滚石在无任何拦阻的情况下,直接冲击房屋。
对于未来如何重建,有关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有望成为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本次灾后重建工作应该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起来,上海证券分析师胡月晓分析指出,一方面,受损居民及工业房屋重建将采取更高的建设施工标准,配合赋予相关居民城镇户籍,这样不仅能让受灾地区旧貌换新颜,还能让相关居民直接进入城市居民行列,享受相关社保、医保、就业及教育的权利,提升收入及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将促进当地建材、钢材及家电家具等房地产相关投资及消费的增长。此外,本次地震暴露出的公路交通瓶颈显示出西部基层地区仍具备巨大的基建投资潜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表示,重建将持续1到2年时间,规划或将侧重于城镇体系规划。他认为,灾区部分县镇由于地势险峻,次生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的确不太适合居住,会有部分人进行搬迁。“应在灾民自愿的基础上部分人走出去,可以向川东平原转移,以降低该地区人口密度,在此基础上,将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而剩余部分居民则在原居住地评估较安全地带进行整体重建。”
不过,范晓认为,考虑四川农村的地形地貌特点、田园林盘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的灾后重建中不宜过分强调集中,除了避让地质灾害需要迁移的以外,应尽量以原地重建为主。
张强表示,此次重建规划应跳出过去政府全面规划指引模式,而是要由灾民参与,由社会参与。“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就可以以软性手段减少矛盾的产生,还可使灾民明确意识到自己所生存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进行主动的思考,了解应怎样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