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21日电(国际观察)防震减灾国际社会如何看
新华社记者
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20日发生7.0级地震。此前,伊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16日发生强震,日本近期也发生过数次6级以上的地震。
专家指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目前人类尚难以精准预测,但处在地震带上的国家和地区可通过建立并健全减害救灾体系,加强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中国救灾受肯定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对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感悲痛,并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与此同时,国际上不少国家和组织还对中国及时采取的抗震救灾措施表示肯定。
法国总统府发表公报说,法国对所有现场救援人员的勇气和行动表示敬意。阿根廷外交部发表公报说,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抗震救灾中,中国展现出的勇气已经为全世界作出了榜样。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员达维·皮埃尔·马尔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了解到中国政府、军队和地方民众采取的积极抗震救灾措施。马尔凯说,中国在抗震救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四川省也曾经受过强烈地震的考验,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战胜灾难。
马尔凯还对地震中的死伤者表示哀悼和慰问。他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愿意在技术方面协助中国的救灾工作,尤其是在红十字擅长的寻找灾后失散人员和建立家庭联系等方面。
近期地震频发,在16日下午发生的伊朗和巴基斯坦边境强震中,两国均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巴基斯坦国家灾难管理局官员伊尔沙德·巴蒂向新华社记者证实,此次地震已导致40人死亡,另有300多人受伤。巴蒂说,巴军方已派遣边境军团以及医护人员前往灾区展开救援行动,军方还用军用直升机将食品、帐篷以及药品空运到灾区。
完善体系可减灾
人类在不可预报的地震灾害面前并非一筹莫展。正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所说,人们无法防止地震发生,但有办法减少它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一些专家建议,频遭地震影响国家要建立起完善的减震防灾体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几乎每天都发生地震,近期也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较强地震,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限,这除了与震级和震中地点有关外,还与防震措施有关。
日本政府和民众有较强的防震救灾意识,高科技手段在防震中也不断发挥作用,可以在发生地震时减轻灾害。日本气象厅和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至少设一台地震仪。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还在全国各地设高灵敏度地震仪1800台,宽带地震仪70台,强地震仪约1000台。一旦发生地震,日本NHK电视台会立即播报新闻,提醒民众如何避难。与此同时,日本还建立了手机灾害报警系统。
在拉美地区,墨西哥也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985年的大地震导致上万人遇难。此后政府规定新建建筑物必须能够抵抗8级地震,并且定期对1985年前修建的建筑物进行检测维修。此外,墨政府还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沿岸设立多个地震监测台。
培养意识是关键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建立起完善可行的防灾系统,地震多发的国家和地区还要注重培养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彭志刚说,美国、日本等国每年都会举行地震相关演习,让民众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培养他们的防震减灾意识,一旦地震发生,民众就能靠平日养成的好习惯自保。
每年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全国各地举行防震救灾演练,全体内阁成员都会参加。日本首相会身穿防灾服,举行模拟“记者会”,亲临防灾演练现场视察。中小学也会举行演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躲在课桌下,或疏散到操场上避难。
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还给出了一些地震自救的小“贴士”。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认为,居住在能抵抗强烈摇晃的建筑里当然是最佳选择,但这涉及到建筑成本等众多因素,况且并不是所有建筑都能保证安全;不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居住的环境更安全,比如将高大家具固定在墙上,家里储存一些食品和饮用水等。
注重细节往往是地震中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帕森斯说,在地震频发的国家或地区,有些人会常备哨子,因为在紧急情况下,特别是被埋在废墟中时,叫喊会很快耗尽人的体力。(完)(综合新华社记者林小春、吴谷丰、殷夏、施建国、杨定都、何光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