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天府新区将汇聚更多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也让成都插上腾飞的翅膀……多重机遇叠加下,成都进一步扩大开放将迎来更广阔的舞台和有利条件。
作为外贸出口的脊梁和中坚力量,基地建设进入关键期。成都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将踩准成都全域开放的步调,一方面继续提升外贸出口行业的类型,一方面建设更多更好的、能够承担起整合资源、群集力量任务的外贸出口基地!”到2015年,成都将力争建成国家级出口基地3个,省级出口基地10个,省级企业出口基地20个,实现出口110亿美元以上。
加强出口基地“队伍”建设 七大产业各领风骚
刚刚过去的6月,成都市商务局携同成都市农委、四川检验检疫局,组织相关区(市)县的部门负责人,前往山东考察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同时以基地为载体,推广成都农产品,“龙泉驿、蒲江县、彭州市的23家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现场签下3000多万元大单”。
“七大优势产业都将找到这样的‘风光’!”成都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成都市申报的龙泉驿区工程机械出口基地、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基地、双流县新能源出口基地和武侯区鞋业出口基地已于7月8日获批为四川省外贸发展示范基地。
此外,成都市商务局还向商务部申报了“国家级科技兴贸新能源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基地(鞋类)”,“前者已通过了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初审和专家答辩,后者则作为国家第二批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待评审中”,该局外贸处相关人士透露,将通过产业的点面结合、各区域的优劣互补,针对性地开展基地建设工作。如针对农产品出口,成都市商务局就已会同龙泉驿区、蒲江县,制定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将有利于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出口产品优势品牌,开展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拓展新的出口渠道。
水蜜桃迈出国门的背后 基地建设增添产业动力活力
7月13日一大早,龙泉驿区的长松专业合作社、四川雅士进出口有限公司、新加坡超市的代表们,就聚集在龙泉驿区商务局,共同就龙泉驿水蜜桃出口新加坡的方案,讨论流程与细节,“包括英文标签、包装层数、采摘时间等非常细微的问题”,龙泉驿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本月内成功出口,“让龙泉驿的水蜜桃在采摘的24小时内,新加坡的市民就能吃上!”
紧锣密鼓的商谈与部署,来自一个有力的“后盾”,那就是成都市以龙泉驿区的优势,建立的“龙泉驿区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面保证产品的出口效率和产品质量。”
据悉,过去由于缺乏出口基地,龙泉驿区水蜜桃即使声名远扬,却逃不过被外地经销商“贴牌”出口的命运,通过两年的建设,目前已有15个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被纳入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基地,我们已快速建立起了用于出口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立风险监控和应急体系等,更从容自信地帮助本土果农在海外走市场!”
据了解,除了长松水蜜桃,成都市商务局将按照“建设一批专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基地出口企业、推进一批进出口建设项目”的基本思路,重点做
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及零配件、新能源、农产品、制鞋等出口基地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效应,“让更多的‘成都造’可以系统、专业地亮相国际舞台。”
公共信息平台搭桥梁 外贸公共平台惠及3886家企业
哪些出口行业有补助?如何完成出口退税?在成都,从事外贸出口的企业,一旦有疑问,都可以求助一个名为“成都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站。该平台创建4年以来,服务对象已达3886家本土企业。
“这是本土企业都很依赖的网络‘大基地’”,华保集团董事长兼成都外贸公共服务平台营运中心主任向强宗骄傲地表示,截至目前,在成都市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该平台已形成“信息”、“协调”、“退税”、“政策解读”等八大服务模式,帮助众多外贸出口企业在全球市场找到自己的舞台。
从数据来看:1-6月份,平台共上传信息2372条,向企业发送短信31472条、各区市县商务局6914条,咨询服务覆盖全市3886家企业,培训了1000多家企业的3000多名员工。
从个案来看:有企业掌握魔芋深加工为化妆品的工艺,却苦于没有渠道走向海外,平台收到求助信息后,立即响应,顺利为其找到出口贸易的合作伙伴;有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平台又为其寻求融资渠道、出具融资建议书,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这虽然是一个虚拟平台,却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公共平台设置,为成都外贸出口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型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