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成都发布《营造乡村旅游消费新场景工作方案》,旨在通过跨界融合、政策创新和城乡协同,探索一条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成都路径”。《方案》提出,到2027年,成都将推出10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乡村消费新场景,培育十大乡村旅游特色标杆项目。
《方案》明确,任务实施采用“市级统筹+区县主责+社会参与”的三级机制。市级“搭台子”,统筹破解土地、资金、审批等政策壁垒,如创新推出“设施用地5%弹性政策”,允许乡村旅游项目配套建设使用5%的设施用地,为民宿、营地等新业态腾出空间。区县挑大梁,《方案》明确了各区(市、县)依托自身资源,打造符合区域特色的文旅融合新场景,首创“剧本杀+田园野趣”“民俗表演+非遗工坊”等跨界玩法,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地化消费”双轮驱动,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流量变现”新路径。市场主体与村民成为“合伙人”,创新乡村资产盘活利用机制,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等运营组织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成都乡村旅游不缺流量,缺的是将流量转化为消费的新场景。”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最早发展农家乐的城市,成都乡村旅游曾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1.0模式引领全国,但随着消费需求升级,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体验、文化共鸣和品质服务的期待。因此,《方案》的出台,正是为了实现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赢”,推动乡村旅游从“低客单价、高流量”向“高附加值、可持续”转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