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202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工作部署会召开。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成都正“快马加鞭”。
亮眼“成绩单”——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46家
“研究院科研成果目前已累计签约及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逾4.5亿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引起参会代表热烈讨论。
会上,全面总结了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过去一年,成都聚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
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733.26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1.35万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614.2亿元、同比增长10.8%;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第24位、较上年提升5位。
开局“路线图”——
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家以上
记者在会上获悉,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强化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都将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建设运行科创生态岛载体9万平方米,依托“科创通”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云平台,探索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实验室”,实现“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
“聚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推进中试平台建设及备案管理,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家以上。”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说道,实施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推进建设成都大学技术转移学院,力争中高级职称技术经纪人突破100名;加快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不少于200场。
据介绍,今年成都将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采取“揭榜挂帅”、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100项以上。
新闻延伸
成都科技创新代表的
转化经验与创新探索
成都高新区:
中试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46个中试平台。主要围绕高新区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聚焦主攻赛道谋划中试,同时针对IC设计产业园等18个已建成园区,布局中试。目前高新区46个中试平台中,由市场主体主导的中试平台占比93%。在此基础上,政府支持精准化,出台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中试十条政策,从项目支持、使用补贴等方面,给予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
研究院共计承担国省市科研项目及企业联合研发超过150项,连续四年科研经费增速超过50%。通过技术引领和资源整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空天未来技术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川渝双碳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项目相继落地并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已累计签约及落地项目23个,总投资逾4.5亿元。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实验室与通信运营商、新型显示、建筑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多个项目实现销售。围绕创新平台的打造,实验室也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牵头组建并获批四川省数字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将有力支撑实验室在超材料领域产品化、市场化加速发展。(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制图 申娟子)